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金属,下列三种金属被发现、使用的先后顺序依次为铜、铁、铝.

(1)金属大规模被使用的先后顺序跟  (填序号)选项关系最大.

①地壳中金属元衷的含量;②金属的导电性;③金属的活动性.

(2)为探究锰与铁的金属活动性,在相同温度下,取大小相同的两种金属薄片,用砂纸将表面擦光亮,分别投入等体积、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中反应,观察现象.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两种金属投入盐酸前用砂纸将表面擦光亮,其主要目的是 .

A.除去氧化膜,便于直接反应

B.使表面不平整,易反应

C.表面光亮,易观察

D.提高金属温度,加快反应速度

②根据下表中的现象填写结论.

金属

与盐酸反应现象

放出气泡速度缓慢

放出气泡速度较快

结论

  

③除了比较与酸反应产生气体速率的快慢,你还有其他化学方法可比较这两种金属恬动性强弱吗?请举出一种方法(写出原理即可)  .

(3)将盛有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的两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左右两盘上,调节至平衡,再向两只烧杯中分别放入质量相等的镁和铁,待反应停止后,请判断:

①若天平仍保持平衡,烧杯中一定没有剩余的物质是  .

②若天平失去平衡,则指针一定偏向放  的一边.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对比铜、铁、铝三种金属被发现使用的先后顺序与金属活动性关系,对影响金属大规模被使用的先后顺序的因素进行判断;

(2)根据金属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放出氢气速率越快,由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反应现象,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

(3)金属和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的多少即和金属的质量有关,也和酸的质量有关,关键看哪一种物质全部参与化学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所带入物质的质量必须是这种物质全部参与化学反应.

【解答】解:

(1)三种金属被发现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铜、铁、铝,而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为铝>铁>铜,可见,金属大规模被使用的先后顺序跟金属的活动性有关;

(2)①两种金属投入盐酸前用砂纸将表面擦光亮,其主要目的是除去氧化膜,便于直接反应,故填:A;

②根据实验现象可判断,Mg、Fe两种金属中,锰活动性最强于铁,故填:锰的活动性大于铁;

③还可以利用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反应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故填: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①若天平仍保持平衡,说明得到的氢气一样多,则稀盐酸全部参与化学反应,即金属是足量的,故填:稀盐酸;

②若天平失去平衡,说明得到的氢气不一样多,而等质量的镁和铁应是镁得到的氢气多(对于在化合物中化合价相同、质量相同的金属,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得到的氢气反而越少),所以指针应偏向铁的一边,故填:铁.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的应用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完成此题,设计实验时要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知识的储备.

 

钢铁是重要的金属材料.

(1)下列铁制品话的用途中,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 .(填字母,下同).

(2)目前世界上已有50%以上的废钢铁得到回收利用,其目的是  .

A.节约金属资源B.合理开采矿物C.防止钢铁生锈

(3)为防止水龙头生锈.其表面镀有一层铬.铁生锈的条件是  .

【考点】金属的回收利用及其重要性;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分析】(1)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所以可以根据铁的用途,分析利用了铁的什么性质.

(2)从节约金属资源、实现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方面分析.

(3)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铁锅是利用了金属的导热性.故填:B;

(2)废钢铁得到回收利用的主要目的是节约金属资源,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故填:A;

(3)铁在与水和氧气同时存在时易生锈,故填: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性质,锈蚀条件的知识,属于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要知道金属锈蚀的条件和防止金属制品生锈的措施,并结合生活实际,选择比较好防止金属生锈的措施和保护金属资源的方法,并知道金属回收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出行工具。

(1)汽车的车圈通常使用铝合金材料,是因为铝合金具有 的物理性质(在A.、B.、C.中选)。

A.、良好导电性B.、抗腐蚀性能好C.、强度硬度较好

(2)铝合金中的金属铝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它不但能与酸反应,还能与氢氧化钠(NaOH)、水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一种可燃性气体单质,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铝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分别是

(3)电动汽车以环保、节能的优势日益受到大家的青睐。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全过程是

(1)C(2)方程式略;0,+3(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豆浆机由于快捷方便而进入千家万户,根据如图所示的豆浆机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豆浆机的制作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填序号).

(2)用铜作电源插孔是利用铜的  性.

(3)传统的生豆浆是用石磨来研磨的,研磨的过程主要是  变化.

(4)将黄豆渣分离的方法类似于我们实验中的  操作.

(5)废旧电器不要随意丢弃,应回收利用,这样做的意义是  .

【考点】金属材料及其应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的回收利用及其重要性;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1)不锈钢、铜属于金属材料;

(2)用铜作电源插孔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

(3)用石磨来研磨豆浆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4)将黄豆渣分离类似于过滤;

(5)废旧电器不要随意丢弃,应回收利用.

【解答】(1)不锈钢、铜属于金属材料;

(2)用铜作电源插孔是利用铜的导电性,故填:导电; 

(3)用石磨来研磨的豆浆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变化; 

(4)黄豆渣分离是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分离,该方法类似于过滤操作,故填:过滤;

(5)废旧电器不要随意丢弃,应回收利用,防止环境污染,节约金属资源.故填:防止环境污染,节约金属资源.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物质的类别和有关的性质进行.

 

某市进行理科实验操作考试,其中化学有关于探究金属的某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试题,用坩埚钳夹取打磨过的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发现铜片表面变黑,为了探究黑色物质的成分.

[查阅资料]

(1)铜的氧化物主要有两种:CuO(黑色);Cu2O.(红色)

(2)酒精在不完全燃烧使会产生炭黑

(3)炭黑不与稀硫酸反应,也不溶于稀硫酸;氧化铜可与稀硫酸反应而溶解

[提出假设]猜想1:黑色物质为氧化铜. 猜想2:黑色物质为炭黑

猜想3:黑色物质为  

[设计方案]

操作步骤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黑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  (填物质名称)

  

猜想1成立

②黑色固体没有减少,溶液颜色不变

猜想2成立

 

猜想3成立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猜想3成立,此黑色固体为混合物,请写出实验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酸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铜片表面变黑,则黑色物质可能为氧化铜或炭黑,或为他们的混合物,氧化铜会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炭黑不与硫酸铜反应,据此分析.

【解答】解:【提出假设】铜片表面变黑,则黑色物质可能为氧化铜或炭黑,或为他们的混合物,故:

猜想1:黑色物质为氧化铜;

猜想2:黑色物质为炭黑;

猜想3:黑色物质为氧化铜与炭黑的混合物;

【设计方案】

氧化铜会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溶液变蓝,炭黑不与硫酸铜反应;

操作步骤:取少量黑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①黑色固体消失,溶液变为蓝色,猜想1成立;

③黑色固体部分消失,溶液变蓝,猜想3成立.

【得出结论】氧化铜会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SO4=CuSO4+H2O.

故答案为:

猜想3:氧化铜与炭黑的混合物;

操作步骤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实验结论

 稀硫酸

 ①黑色固体消失,溶液变为蓝色

 ②

 ③黑色固体部分消失,溶液变蓝

CuO+H2SO4=CuSO4+H2O.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铜与氧气的反应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青少年一定要爱护眼睛,在光线不足时看书、写字要用照明工具.如图是一种照明用台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的各部件中,用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填序号,任选一种,下同);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2)金属及金属材料有很多优良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灯光后面的反光片为铝箔,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  性.

(3)铝制品比铁制品耐用其原因是  .

(4)比较铝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

【考点】金属材料及其应用;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分析】根据已有的材料的类别、金属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差异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铁螺丝钉、铝箔反光片、铜质插头都属于金属材料,塑料灯座和橡胶皮都属于合成材料;

(2)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延展性;

(3)铝制品常温下,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故比铁制品耐腐蚀,故填:常温下,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

(4)比较铝和铁的金属活动性,可以采用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方法,将铝片插入到硫酸亚铁溶液中,故填:将铝片插入到硫酸亚铁溶液中.

答案:

(1)a或b或d; e或f;

(2)延展;

 (3)常温下,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  

(4)2Al+3FeSO4=3Fe+Al2(SO43(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金属应用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南南同学看到“好想你”红枣袋中装有一袋防腐剂,品名为“504双吸剂”,其标签如下图所示.南南和北北对这包久置的“504双吸剂”固体样品很好奇,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久置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铁与氯化铁溶液在常温下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作出猜想】久置固体中可能含有Fe、Fe2O.3、CaO、Ca(OH)2和CaCO3.

【实验探究】南南同学的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固体放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 稀盐酸 .

固体逐渐消失,有无色气体产生,得到浅绿色溶液.

固体中一定含有 Fe ,一定不含Fe2O.3.

北北同学认为南南同学的实验并不能得出一定不含Fe2O.3的结论,理由是 ,并设计如下实验方案继续验证.

(1)步骤①样品用磁铁吸引前需经过研碎,其中研碎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使反应充分.

(2)步骤②中固体溶解时放出大量热,由此可以判断固体一定含有  .写出该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  .

(3)步骤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北北同学对滤渣B.又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滤渣B.于试管中,加入适量  

②生成的气体通入 

  ②该溶液变浑浊.

固体中一定含有CaCO3和Fe2O.3.

【实验结论】综合上述实验及所给数据,该久置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Fe、Fe2O.3、CaO、CaCO3.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本题探究了防腐剂的成分,取少量固体放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固体逐渐消失,有大量无色气体产生,得到浅绿色溶液,固体中一定含有铁,不一定不含Fe2O3理由是: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铁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也是浅绿色.

(1)由乙同学的设计方案可知:磁铁吸引了铁粉,②中固体溶解时放出大量热,因为生石灰溶于水生成熟石灰放出大量的热,由此可以判断固体中一定含有氧化钙;滤液A中的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配平即可;

对滤渣B又进行探究:①取滤渣B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固体减少,有气泡冒出,溶液变为黄色;②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固体中一定含有CaCO3和Fe2O3.

【解答】解:南南同学的方案:取少量固体放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固体逐渐消失,有大量无色气体产生,得到浅绿色溶液,固体中一定含有铁.北北同学不一定不含Fe2O3理由是: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铁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也是浅绿色.

(2)由北北同学的设计方案可知:磁铁吸引了铁粉,②中固体溶解时放出大量热,因为生石灰溶于水生成熟石灰放出大量的热,由此可以判断固体中一定含有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3)滤液A中的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对滤渣B的探究:①根据实验结论,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钙和氧化铁,因此取滤渣B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②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可看到固体减少,有气泡冒出,溶液变为黄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南南同学的方案:稀盐酸;Fe;

北北同学理由: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铁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也是浅绿色.

(2)CaO;CaO+H2O=Ca(OH)2

(3)Na2CO3+Ca(OH)2=CaCO3↓+2NaOH;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稀盐酸.

澄清石灰水.

有气泡冒出,溶液变为黄色.

【点评】有关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对实验方案的评价是中考的热点之一,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注意用最少的药品和最简单的方法;关于对实验设计方案的评价,要在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方案是否可行,能否达到实验目的;二是设计的方法进行比较,那种方法更简便.本考点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兴趣小组同学用氧化铜与足量的炭粉利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对生成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生成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

【实验与讨论】

①打开K,缓缓通入干燥的氮气一段时间.

②关闭K,加热至一定温度使之反应,用气囊收集气体样品.

③除去气体样品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剩余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如图乙的装置中最为合理的是  .

【实验求证】

将除尽二氧化碳后的气体样品干燥,仍然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A中的固体应选用  ,B中溶液为澄清石灰水,若A中黑色固体出现了红色,B中澄清石灰水  ,可说明气体样品中含有一氧化碳.

【实验反思】

炭粉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若生成的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则反应时消耗碳、氧元素的质量比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8.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实验与讨论】

a、b中集气瓶中收集不到气体,c中能够收集到气体;

【实验求证】

高温条件下,氧化铜能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反思】

根据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可以判断反应时消耗碳、氧元素的质量比大小范围.

【解答】解:【实验与讨论】

除去气体样品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剩余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如图乙的装置中最为合理的是c,这是因为a、b中集气瓶中收集不到气体,c中能够收集到气体.

故填:c.

【实验求证】

将除尽二氧化碳后的气体样品干燥,仍然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A中的固体应选用氧化铜,B中溶液为澄清石灰水,若A中黑色固体出现了红色,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说明气体样品中含有一氧化碳.

故填:氧化铜;变浑浊.

【实验反思】

二氧化碳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32=3:8,

一氧化碳中碳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为:12:16=3:4,炭粉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若生成的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则反应时消耗碳、氧元素的质量比大于3:8.

故填:大于.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商代的司母戊方鼎标志着我国在3000多年前青器铸造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西汉时期,我国首开“湿法炼铜”之先河,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中已有“曾青得铁化为铜”的记载.试回答:

(1)青铜属于  (填“单质”、“化合物”、“合金”)

(2)“湿法炼铜”的原理可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3)上述化学反应所属基本类型为  .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合金是指由一种金属与其它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物质的种类可以判断物质的反应类型.

【解答】解:(1)青铜是铜锡合金,属于混合物.故填:合金.

(2)由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所以铁可以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故填:Fe+CuSO4═Cu+FeSO4.

(3)反应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填:置换反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判断物质的反应类型及其合金等方面的知识.

 

某建筑物的建设体现了环境理念。

⑴大楼的屋顶用到以下材料:a.玻璃;b.铝板;c.塑料。其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填字母)。

⑵下列做法能体现“低碳、环保”理念是 (填字母)。

a.采用镂空设计,提高采光率 b.显示屏采用LED节能

c.屋顶防水材料选用光反射率大的新型塑料代替沥青油毡

⑶大楼使用钢架结构:①钢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②钢铁与 接触容易生锈造成损失,在钢铁表面采用__________方法可以防止钢铁生锈。

③回收废钢铁的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a.节约金属资源;b.防止钢铁生锈.

⑴c; ⑵abc;⑶混合物;氧气(空气)和水;在钢铁表面喷涂油漆;a。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