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OSI参考模型中,将网络结构自上而下划分为七层(1)应用层(2)表示层(3)会话层(4)传输层(5)网络层(6)数据链路层(7)物理层。工作时()。
A:接收方从上层向下层传输数据,每经过一层增加一个协议控制信息。 B:发送方从上层向下层传输数据,每经过一层去掉一个协议控制信息。 C:接受方从下层向上层传输数据,每经过一层去掉一个协议控制信息。 D:发送方从下层向上层传输数据,每经过一层附加一个协议控制信息。
在OSI参考模型中,将网络结构自上而下划分为七层,①应用层②表示层③会话层④传输层⑤网络层⑥数据链路层⑦物理层。工作时()
A:发送方从上层向下层传输数据,每经过一层都去掉协议控制信息 B:发送方从下层向上层传输数据,每经过一层都增加协议控制信息 C:接收方从上层向下层传输数据,每经过一层增加协议控制信息 D:接收方从下层向上层传输数据,每经过一层都去掉协议控制信息
OSI参考模型的七层分别是()、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A:高层 B:物理层 C:用户层 D:低层
在OSI参考模型中,物理层通过物理连接在 (1) 之间提供比特流的传输;数据链路层通过数据链路在 (2) 之间提供数据链路进行服务单元透明传输;网络层通过网络连接在 (3) 之间交换网络服务数据单元;传输实体向 (4) 提供面向连接的传输服务。在应用层提供的公共应用服务元素CASE、特定应用服务元素SASE和用户元素UE中,作为系统与用户进程交互手段的是 (5) 。
A:应用层实体 B:数据链路层实体 C:表示层实体 D:传输层实体
基于TCP/IP的互联网服务中,IP协议提供主机之间的 (6) 分组传输服务 TCP协议提供端口之间的 (7) 报文传输服务:UDP属于 (8) 协议,从其下一层接收了数据以后,根据 (9) 将之分解成UDP数据报;应用层的 (10) 协议可以使用,UDP或TCP协议传输数据。
A:数据链路层 B:网络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基于TCP/IP的互联网服务中,IP协议提供主机之间的 (31) 分组传输服务。TCP协议提供端口之间的 (32) 报文传输服务 UDP属于 (33) 协议,从其下一层接收了数据以后,根据 (34) 将之分解成UDP数据报;应用层的 (35) 协议可以使用UDP或TCP协议传输数据。
A:数据链路层 B:网络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在OSI参考模型当中,物理层通过物理连接在 (42) 之间提供比特流的传输;数据链路层通过数据链路在 (43) 之间提供数据链路服务单元透明传输;网络层通过网络连接在 (44) 之间交换网络服务数据单元;传输实体向 (45) 提供面向连接的传输服务。在应用层提供的公共应用服务元素CASE、特定应用服务元素SASE和用户元素UE中,作为系统与用户进程交互手段的是 (46) 。
42()
A:应用层实体 B:数据链路层实体 C:表示层实体 D:传输层实体
基于TCP/IP的互联网服务中,IP协议提供主机之间的 (1) 分组传输服务。TCP协议提供端口之间的 (2) 文传输服务;U-DP属于 (3) 协议,从其下一层接收了数据以后,根据 (4) 将之分解咸UDP数据报;应用层的 (5) 协议可以使用UDP或TCP协议传输数据。
3()
A:数据链路层 B:网络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在OSI参考模型当中,物理层通过物理连接在 (46) 之间提供比特流的传输;数据链路层通过数据链路在 (47) 之间提供数据链路服务单元透明传输;网络层通过网络连接在 (48) 之间交换网络服务数据单元;传输实体向 (49) 提供面向连接的传输服务。在应用层提供的公共应用服务元素CASE、特定应用服务元素SASE和用户元素UE中,作为系统与用户进程交互手段的是 (50) 。
46()
A:应用层实体 B:数据链路层实体 C:表示层实体 D:传输层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