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实认识错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甲本欲电话诈骗乙,但拨错了号码,对接听电话的丙实施了诈骗,骗取丙大量财物。甲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成立诈骗既遂 B:甲本欲枪杀乙,但由于未能瞄准,将乙身旁的丙杀死。无论根据什么学说,甲的行为都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C:事前的故意属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应按犯罪既遂处理 D:甲将吴某的照片交给乙,让乙杀吴,但乙误将王某当成吴某予以杀害。乙是对象错误,按照教唆犯从属于实行犯的原理,甲也是对象错误
甲将私家车借给无驾照的乙使用。乙夜间驾车与其叔丙出行,途中遇刘某过马路,不慎将其撞成重伤,车辆亦受损。丙下车查看情况,对乙谎称自己留下打电话叫救护车,让乙赶紧将车开走。乙离去后,丙将刘某藏匿在草丛中离开。刘某因错过抢救时机身亡。(事实一)
为逃避刑事责任,乙找到有驾照的丁,让丁去公安机关“自首”,谎称案发当晚是丁驾车。丁照办。公安机关找甲取证时,甲想到若说是乙造成事故,自己作为被保险人就无法从保险公司获得车损赔偿,便谎称当晚将车借给了丁。(事实二)
后甲找到在私营保险公司当定损员的朋友陈某,告知其真相,请求其帮忙向保险公司申请赔偿。陈某遂向保险公司报告说是丁驾车造成事故,并隐瞒其他不利于甲的事实。甲顺利获得7万元保险赔偿。(事实三)
关于事实二的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伪证罪与包庇罪是相互排斥的关系,甲不可能既构成伪证罪又构成包庇罪 B:甲的主观目的在于骗取保险金,没有妨害司法的故意,不构成妨害司法罪 C:乙唆使丁代替自己承担交通肇事的责任,就此构成教唆犯 D:丁的“自首”行为干扰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触犯包庇罪
甲是A公司(国有房地产公司)领导,因私人事务欠蔡某600万元。蔡某让甲还钱,甲提议以A公司在售的商品房偿还债务,蔡某同意。甲遂将公司一套价值600万元的商品房过户给蔡某,并在公司财务账目上记下自己欠公司600万元。三个月后,甲将账作平,至案发时亦未归还欠款。(事实一)
A公司有工程项目招标。为让和自己关系好的私营公司老板程某中标,甲刻意安排另外两家公司与程某一起参与竞标。甲让这两家公司和程某分别制作工程预算和标书,但各方约定,若这两家公司中标,就将工程转包给程某。程某最终在A公司预算范围内以最优报价中标。为感谢甲,程某花5000元购买仿制古董赠与甲。甲以为是价值20万元的真品,欣然接受。(事实二)
甲曾因公务为A公司垫付各种费用5万元,但由于票据超期,无法报销。为挽回损失,甲指使知情的程某虚构与A公司的劳务合同并虚开发票。甲在合同上加盖公司公章后,找公司财务套取“劳务费”5万元。(事实三)
关于事实三的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甲以非法手段骗取国有公司的财产,构成诈骗罪 B:甲具有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目的,构成贪污罪 C:程某协助甲对公司财务人员进行欺骗,构成诈骗罪与贪污罪的想象竞合犯 D:程某并非国家工作人员,但帮助国家工作人员贪污,构成贪污罪的帮助犯
刑法上的事实认识错误的种类有()。
A:假想的犯罪 B:对象认识错误 C:工具认识错误 D: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E:客体认识错误
下列属于事实认识错误的是( )。
A:客体的错误 B:是否构成犯罪的错误 C:是否触犯某一罪名的错误 D:刑罚轻重的错误
关于事实认识错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本欲电话诈骗乙,但拨错了号码,对接听电话的丙实施了诈骗,骗取丙大量财物。甲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成立诈骗既遂 B:甲本欲枪杀乙,但由于未能瞄准,将乙身旁的丙杀死。无论根据什么学说,甲的行为都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C:事前的故意属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应按犯罪既遂处理 D:甲将吴某的照片交给乙,让乙杀吴,但乙误将王某当成吴某予以杀害。乙是对象错误,按照教唆犯从属于实行犯的原理,甲也是对象错误
关于事实认识错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甲本欲电话诈骗乙,但拨错了号码,对接听电话的丙实施了诈骗,骗取丙大量财物。甲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成立诈骗既遂 B:甲本欲枪杀乙,但由于未能瞄准,将乙身旁的丙杀死。无论根据什么学说,甲的行为都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C:事前的故意属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应按犯罪既遂处理 D:甲将吴某的照片交给乙,让乙杀吴,但乙误将王某当成吴某予以杀害。乙是对象错误,按照教唆犯从属于实行犯的原理,甲也是对象错误
关于法律事实的阐述错误的是:( )。
A:在社会生活中能实际发生的,并且为法律所规定,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就是法律事实 B:法律事实是具体推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间接条件 C:依据人的主观意志是否随之转移,法律事实可以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D:依据事实的存在方式,法律事实还可以分为确认式法律事实和排除式法律事实
关于法律事实的阐述错误的是:( )。
A:在社会生活中能实际发生的,并且为法律所规定,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就是法律事实 B:法律事实是具体推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间接条件 C:依据人的主观意志是否随之转移,法律事实可以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D:依据事实的存在方式,法律事实还可以分为确认式法律事实和排除式法律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