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是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补体系统。补体激活途径有3种,即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MBL途径,其主要作用是清除抗原,不论其是否结合抗体。
与抗原结合从而激活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的抗体主要是
A:IgG或IgM B:IgG或IgA C:IgM或IgA D:IgA或IgE E:IgE或IgM
BAS目前在多种免疫分析技术等领域中应用广泛,主要包括标记亲合素-生物素法(LAB法),生物素-亲合素结合法(BAB法)和亲合素-生物素化酶复合物法(ABC法)等,不同的放大技术可与不同的免疫技术结合,增加检测的灵敏性。
BAS应用于均相酶免疫分析时,叙述错误的是
A:反应系统中同时有生物素-酶,亲合素-抗原,特异性抗体和待测抗原 B:亲合素标抗原与待测抗原竞争结合抗体 C:生物素化酶与亲合素标抗原结合后,酶活性不受抑制 D:亲合素标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不再与生物素化酶结合,后者保持酶活性 E:生物素化酶与亲合素标抗原结合后,酶活性受抑制
BAS目前在多种免疫分析技术等领域中应用广泛,主要包括标记亲合素-生物素法(LAB法),生物素-亲合素结合法(BAB法)和亲合素-生物素化酶复合物法(ABC法)等,不同的放大技术可与不同的免疫技术结合,增加检测的灵敏性。
关于BAS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叙述错误的是
A:以生物素化探针进行定位检测 B:用于目的基因的分离纯化 C:免疫-PCR的检测灵敏性可达10-21 mol D:建立免疫-PCR并与ELISA相结合,用于检测PCR扩增产物 E:建立免疫-PCR,用于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患者男,55岁,因“渐进性黄疸伴皮肤瘙痒2周”来诊。无发热。5年前患溃疡性结肠炎。实验室检查:血WBC正常,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升高,ALT轻度升高。
有助于确诊的检查是
A:肝胆CT B:ERCP C:口服/静脉胆囊造影 D: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像 E:肝胆B型超声
男性,50岁,郊区农民。7月21日入院,主诉:发热伴头痛6天,神志不清,烦躁不安3天。病来大便1~2次/日,便中可见黏液,未见脓血。查体:神志不清,压眶有反应,颈强(+),克氏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稍亢进。血常规:WBC 14x10
/L,N 80%,L 15%,异型淋巴细胞5%。CSF:细胞数220x10
/L,N 38%,L 62%,糖3.5mmol/L,氯化物120mmol/L,蛋白定量0.5g/L。涂片检菌阴性,乙脑补体结合试验阴性,钩体凝溶试验1:100。
该患者可能性最大的诊断是
A:钩体病(脑膜脑炎型) 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脑型疟疾 E:中毒性菌痢
某女性患者,51岁,既往有牛、羊接触史,1年前发现肝大,不痛。B超检查肝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囊性病变。包虫皮内试验阴性,补体结合试验阴性。
应考虑为
A:肝包虫病 B:肝囊肿 C:阿米巴肝脓肿 D:细菌性肝脓肿 E:肝癌中心性坏死
某男性患者,51岁,郊区农民。7月21日入院,主诉:发热伴头痛6天,神志不清、烦躁不安3天。病来大便1~2次/日,便中可见黏液,未见脓血。查体:神志不清,压眶有反应,颈强(+),克氏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稍亢进。血常规:WBC 14×10
/L,N 80%,L 15%,异型淋巴细胞5%。CSF:细胞数220×10
/L,N 38%,L 62%,糖3.5mmol/L,氯化物120mmol/L,蛋白定量0.5g/L。涂片检菌阴性,乙脑补体结合试验阴性,钩体凝溶试验1:100。
该患者可能性最大的诊断是
A:钩体病(脑膜脑炎型) 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脑型疟疾 E:中毒性菌痢
某男,47岁,间歇性黄疸4个月伴皮肤瘙痒,大便呈陶土色,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及AKP均升高。
查体时,哪种体征最不可能出现
A:黄疸 B:剑突下压痛 C:右肋缘下扪及无痛性肿大胆囊 D:肝大 E:Murphy征阳性
某男,47岁,间歇性黄疸4个月伴皮肤瘙痒,大便呈陶土色,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及AKP均升高。
最可能的诊断是
A:胰头癌 B:急性胆囊炎 C:胆囊癌 D:胆总管结石 E:胰腺癌
有一种新合成的化学物质,拟应用于化妆品中,先需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提示:在该化学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其危险度评价的资料来制定其安全限值(卫生标准)。
用NOAEL或LOAEL除以安全系数,其中不属于安全系数确定应考虑的因素的是
A:绝对毒性、挥发性;急性、慢性毒作用带 B:是否经皮吸收、蓄积作用大小 C:人类接触机会 D:被选定最敏感指标的后果的严重性和可逆性 E:NOAEL或LOAEL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