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男,3岁。体重约为14kg。急性支气管炎入院,遵医嘱给予头孢拉定。已知头孢拉定针剂(粉剂)每瓶0.5g,小儿用量每天50mg/kg,一天2次,肌注。
该小儿一天应用的剂量是
A:400mg B:500mg C:600mg D:700mg E:800mg
治疗佝偻病激期维生素D肌注法剂量是
A:10万U~20万U一次 B:40万U~50万U一次 C:20万U~30万U一次 D:30万U~40万U一次 E:50万U一次
某男性患者,41岁,罹患"精神分裂症"已半年,一直服用氯丙嗪治疗,期间基本能正常劳动,有时有多疑现象,目前维持剂量为200mg/d。家属反映:最近.1月来患者言语明显减少,不愿外出活动,睡眠多,不时唉声叹气。
经过8周足剂量的抗抑郁治疗,患者心情没有明显好转,仍否认幻觉妄想,存部分自知力。此时门诊医生需要采取的措施包括:
A:更换另一种抗抑郁剂治疗 B:可考虑逐步停用氯丙嗪,更换其他抗精神病药物 C:电抽搐治疗 D:职业治疗 E:放松治疗
一项有关吸烟与膀胱癌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中,研究者按一定标准选取了110名膀胱癌病人和110名正常对照,对其既往吸烟史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随着每日吸烟剂量的增加,对应的OR值随之增高,经趋势检验有统计学意义,推断该因素可能为该病的病因。
该实例满足因果联系推断标准中的哪一条
A:联系强度 B:剂量-反应关系 C:联系的一致性 D:联系的时间顺序 E:生物学上的合理性
毒理学鼻祖Paracelsus提出"剂量决定毒物",即所有物质都有一定毒性,惟有剂量能区别毒物。因此,自毒理学诞生之日起,剂量-效应(反应)关系便是研究的核心
卫生毒理学中较为常见的剂量反应曲线为
A:直线型曲线 B:抛物线型曲线 C:S状曲线 D:对数曲线 E:正态曲线型
毒理学鼻祖Paracelsus提出"剂量决定毒物",即所有物质都有一定毒性,惟有剂量能区别毒物。因此,自毒理学诞生之日起,剂量-效应(反应)关系便是研究的核心
CO急性吸入毒性试验中,随CO浓度的增加,试验组大鼠死亡率也相应增加,体现
A:效应 B:反应 C:剂量-效应关系 D:剂量-反应关系 E:有的个体不遵循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规律
毒理学鼻祖Paracelsus提出“剂量决定毒物”,即所有物质都有一定毒性,惟有剂量能区别毒物。因此,自毒理学诞生之日起,剂量-效应(反应)关系便是研究的核心卫生毒理学中较为常见的剂量反应曲线为()
A:直线型曲线 @B .抛物线型曲线 C:S状曲线 D: 对数曲线 E:正态曲线型
毒理学鼻祖Paracelsus提出"剂量决定毒物",即所有物质都有一定毒性,惟有剂量能区别毒物。因此,自毒理学诞生之日起,剂量-效应(反应)关系便是研究的核心
为通过数学的方法更加准确地计算LD
等参数,通常将S型剂量一反应曲线进行转换,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纵坐标标识单位为反应频率时,对称S型曲线变为直线 B:纵坐标标识单位为概率单位时,对称S型曲线变为高斯曲线 C:纵坐标标识单位为概率单位时,非对称S型曲线变为直线 D:横坐标剂量单位为对数时,对称S型曲线变为直线 E:纵坐标标识单位为概率单位同时横坐标剂量单位为对数时,非对称S型曲线变为直线
某患儿,女,3岁。急性支气管炎入院,遵医嘱给予头孢拉定,已知头孢拉定针剂(粉剂)每瓶0.5g,小儿用量每天50mg/kg,一天2次,肌注。
该小儿一天应用的剂量是
A:400mg B:500mg C:600mg D:700mg E:800.mg
十五岁的女性患者,首次出现兴奋,言行紊乱10天入院。患者10天前因中考成绩不理想,父母批评了她,之后出现了兴奋,经常往外跑,帮陌生人的忙,并有自言自语的现象,似乎在和人对话,自己每到一个地方,都觉得有人跟踪她,为她安排一切,容易发脾气,摔东西。患者目前服用碳酸锂治疗,剂量为1.0g/d,同时肌注氟哌啶醇治疗,剂量为5mg,中午和晚上各一次,连续5天,患者兴奋症状基本控制,此时该作何处理()
A:继续肌注氟哌啶醇 B:停用氟哌啶醇 C:碳酸锂维持原剂量 D:将碳酸锂减量 E:加口服奥氮平 F:将氟哌啶醇减量至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