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记载:“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对材料中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元朝设立行省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边疆地区 B:中统、至元年间,行省正式成为常设机构 C:“都省”指中书省,“省官”指地方行省的长官 D:行省长官掌管地方军事、财政、行政等大权
前代的尚书行台等,都是暂设的,以应付临时之事,事定即撤。元朝却于中原之地,设行中书省十,行御史台二,以统辖路府州县。据此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A:唐朝尚书省是临时机构 B:元朝始设地方监察机构 C: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行省不受中央的节制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这反映出元朝为有效统治全国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职能相当于唐朝的()
A:尚书省 B:吏部 C:门下省 D:中书省
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fó jiāo 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是立法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 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D: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__主义达到顶峰
唐时,门下省设给事中一职,专门负责审议中书省草拟的下行诏书,如认为有违制失当之处,可以封驳奏还,称为“涂归”。这表明()。
A:门下省是中书省上级机构 B:给事中实际起到监察作用 C:给事中代表社会履行职责 D:封建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
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互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材料反映了行省()。
A: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B: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 C:与都省相互制衡 D: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
元朝的中书省相当于唐朝的()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 D:六部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当时江西省的全称是()。
A:江西省 B: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C:江南东道 D:江南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