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某被甲、乙合法追捕。吴某的枪中只有一发子弹,认识到开枪既可能打死甲也可能打死乙。设定吴某对甲、乙均有杀人故意,下列哪一分析是正确的?
A:如吴某一枪没有打中甲和乙,子弹从甲与乙的中间穿过,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B:如吴某一枪打中了甲,致甲死亡,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实行数罪并罚 C: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死亡、乙重伤,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仅成立故意伤害罪 D: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乙死亡,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实行数罪并罚
李某故意杀人后,为了制造失火的假象,销毁作案现场,遂一把火将死者的家点着,隔壁的邻居看到火势,组织群众将火扑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李某成立故意杀人罪 B:李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放火罪,择一重罪处罚 C:李某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放火罪(未遂) D:李某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放火罪(既遂),应数罪并罚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既遂)的主要区别是()
A:犯罪的动机不同 B:打击的部位与强度不同 C:犯罪故意的内容不同 D:作案的手段与方式不同
故意杀人既遂与故意伤害致死、故意伤害与故意杀人未遂的区别关键在于()。
A:犯罪主体不同 B:犯罪行为不同 C:犯罪的主观罪过形式不同 D:犯罪故意的内容不同
甲重金雇佣乙杀丙。乙接受雇佣并领取相应费用后为杀人做准备,其间得知丙的势力很大,怕遭到报复放弃杀丙行为,并退还了领取的费用。甲构成( )。
A:故意杀人罪的预备犯 B:故意杀人罪的既遂犯 C:故意杀人罪的中止犯 D: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
G.如果甲预想加害的乙没有死亡非预想加害的丙死亡,甲应当如何承担罪责呢按照法定符合说只能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罪责,也意味甲对丙之死承担故意罪责
A:甲因情而杀乙,是犯罪动机 B:甲对乙的死亡结果具有直接故意,其直接故意的内容中当然包含追求“乙死亡结果”犯罪的目的 C:甲对丙的死亡结果一般是间接故意。因为既看不出甲希望丙死亡的意愿,也不能证实甲认识到“必然”造成丙死亡 D:甲本想打击乙不料却造成了丙死亡结果,对造成丙死亡而言属于同一构成要件范围内的对象 (打击)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不阻却对丙死亡结果的故意 E:如果甲不希望丙死亡并尽力采取了切实的防范措施,但还是发生了丙死亡的结果,通常认为甲对“丙死亡”心态是过于自信过失
甲、乙集资3万元做收购羊皮的生意,由乙带上钱与丙一同下乡收购。丙见乙身带巨款,遂产生抢劫之念。当行至一涵洞处,乘乙不备用石头将其头部击伤(轻伤)。乙急逃,丙紧追,乙见状便扔掉钱兜说:“你不是要钱吗给你!”继续向前跑。丙知道钱在兜里,但为杀人灭口,仍追上乙并将乙按倒在地。乙见状忙说:“甲知道我们一起出来的,打死我你也跑不了!”丙听后,停止暴力行为。拿上钱兜走了。其实钱捆在乙的腰上,不在兜里。丙的行为属于:
A:抢劫罪(未遂)和故意杀人罪(中止) B:抢劫罪(既遂)和故意杀人罪(中止) C:抢劫罪(既遂)和故意杀人罪(未遂) D:抢劫罪(未遂)和故意杀人罪(未遂)
吴某被甲、乙合法追捕。吴某的枪中只有一发子弹,认识到开枪既可能打死甲也可能打死乙。设定吴某对甲、乙均有杀人故意,下列哪一分析是正确的?()
A:如吴某一枪没有打中甲和乙,子弹从甲与乙的中间穿过,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B:如吴某一枪打中了甲,致甲死亡,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实行数罪并罚 C: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死亡、乙重伤,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仅成立故意伤害罪 D: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乙死亡,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实行数罪并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