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钢筋混凝土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房屋高度40.6m,地下1层,地上14层,首层为转换层,纵横向均有不落地剪力墙。地下室顶板(位于+_0.000m处)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首层层高为4.2m,混凝土C40(弹性模量E
=3.25x10
N/mm
),其余各层层高均为2.8m,混凝土C30(弹性模量E
=3.0x10
N/mm
)。
该结构首层剪力墙的厚度为300mm,试问,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设置高度和首层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采用HRB300级钢筋)取何值时,才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的最低要求?
A: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设至2层楼板顶(7.0m标高);首层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采用双排
10@200 B: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设至2层楼板顶(7.0m标高);首层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采用双排
12@200 C: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设至3层楼板顶(9.8m标高);首层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采用双排
10@200 D: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设至3层楼板顶(9.8m标高);首层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采用双排φ12@200
对钢筋混凝土梁来说,当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力不足时,若要不改变梁截面的大小而使它们之间的黏结力达到要求,采取的最恰当的方法是( )。
A:选择较细的钢筋 B:加大箍筋的密度 C:增加受压钢筋的面积 D:采用高强度钢筋
钢筋混凝土构件,影响钢筋和混凝土黏结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有()。
A:混凝土强度越高,黏结力越小; B:钢筋表面积越大,黏结力越小; C:钢筋表面越粗糙,黏结力越大; D:钢筋根数越多,黏结力越小。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力由( )组成。
A:水泥遇水后产生化学反应与钢筋表面产生的胶结力 B:混凝土结硬收缩时,与钢筋握裹产生的摩擦力 C:变形钢筋表面的凸凹或光面钢筋的弯钩与混凝土之间的机械咬合力 D:钢筋与混凝土分子间的范德华力 E:钢筋与混凝土表面的侧向压力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力由( )组成。
A:水泥遇水后产生化学反应与钢筋表面产生的胶结力 B:混凝土结硬收缩时,与钢筋握裹产生的摩擦力 C:变形钢筋表面的凸凹或光面钢筋的弯钩与混凝土之间的机械咬合力 D:钢筋与混凝土分子间的范德华力 E:钢筋与混凝土表面的侧向压力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力由( )组成。
A:水泥遇水后产生化学反应与钢筋表面产生的胶结力 B:混凝土结硬收缩时,与钢筋握裹产生的摩擦力 C:变形钢筋表面的凸凹或光面钢筋的弯钩与混凝土之间的机械咬合力 D:钢筋与混凝土分子间的范德华力 E:钢筋与混凝土表面的侧向压力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力由( )组成。
A:水泥遇水后产生化学反应与钢筋表面产生的胶结力 B:混凝土结硬收缩时,与钢筋握裹产生的摩擦力 C:变形钢筋表面的凸凹或光面钢筋的弯钩与混凝土之间的机械咬合力 D:钢筋与混凝土分子间的范德华力 E:钢筋与混凝土表面的侧向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