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探针技术是最早运用到临床实践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其原理是选择某一组病原体特异的基因序列,进行克隆,合成,然后用作探针,探针与临床标本中的靶DNA或靶RNA杂交,核酸探针与靶核酸互补序列的结合有高度特异性,可在种或高于或低于种的水平鉴定病原体。
影响探针杂交特异性的主要因素是
A:温度 B:特异性探针 C:载体 D:标志物 E:核酸片段大小
血小板有其独特的结构及颗粒内容物,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特殊作用。
具有促进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是
A:血小板第3因子 B:微管,微丝和膜下细丝 C:血小板第4因子 D:血小板激活因子 E:血小板促生长因子
血小板有其独特的结构及颗粒内容物,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特殊作用。
对维持血小板形态,释放和收缩起重要作用的是
A:血小板第3因子 B:微管,微丝和膜下细丝 C:血小板第4因子 D:血小板激活因子 E:血小板促生长因子
女学生,18岁。1年来月经量增多,2周来发现下肢皮肤有瘀点,瘀斑,伴鼻出血及牙龈出血。体检:轻度贫血貌,脾肋下侧位刚及。化验:lib90g/L,WBC3.9x10
/L,血小板45x10
/L,骨髓检查为:巨核细胞145个,颗粒巨核细胞为主,血小板罕见。
为证实诊断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是
A:血小板抗体测定 B:狼疮细胞检查 C:出血时间测定 D: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E: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是
A: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B:血小板输注无效 C: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D: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E:输血后紫癜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是()。
A: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B:血小板输注无效 C: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D: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E:输血后紫癜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是()。
A: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B:血小板输注无效 C: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D: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E:输血后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