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38岁。发现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14年。1周前出现低热,腹胀,尿量减少。体格检查:肝病容,心率115次/min,血压14/12 kPa,呼吸频率26次/min,指脉氧饱和度96%。入院后为解除呼吸困难,输注血浆后给予呋塞米利尿,并抽出腹腔积液1000ml。

纠正上述紊乱,优先考虑应用

A:5% NaHCO B:0.9%氯化钠溶液 C:5%葡萄糖溶液+10%氯化钾溶液 D:平衡盐溶液 E:血浆和清蛋白

患者,男,9岁,面中份凹陷,面下1/3高度偏小,下颌前伸,前牙反,可退至切。磨牙近中关系,ANB00。上前牙略内倾。下前牙直立

本患者可能的错类型是

A:安氏I1类牙性错 B:安氏I3类错,上颁发育不足 C:安氏I3类错,下颁发育过度 D:安氏I3类功能性错 E:安氏I2类牙性错

患者女,15岁,口唇闭时呈现口腔周围肌肉的高度紧张感,下颌颏部更为明显。上下颌牙列拥挤明显,牙弓狭窄,覆6mm,覆盖6ram,磨牙呈I1类咬关系。ANB 5.50,FMA 350,UI~SN 1100,IMPA85.50。

根据错畸形的病因学分类,此患者可能为

A:牙性错 B:功能性错 C:高角型的骨性上颌前突 D:低角型骨性上颌前突 E:I1类骨面型的上颌之前突

患者,女,4岁,前牙反,家族无类似畸形。有咬上唇习惯。上前牙略舌倾,下前牙直立,可退至切

该患者反形成的可能机制是

A:遗传 B:上颌骨发育不足 C:下颌骨发育过度 D:上颌骨发育不足,下颌骨发育过度 E:功能性前牙反

患者男,4岁半,全牙列反,父亲是反面型。上前牙唇倾度正常,下前牙直立,反覆盖5mm,反覆

该患者反形成的可能机制是

A:遗传 B:上颌骨发育不足 C:下颌骨发育过度 D:上颌骨发育不足,下颌骨发育过度 E:功能性前牙反

患者,男,5岁,因前牙反而求治,病史不祥。乳牙列,下颌第一乳磨牙深龋,乳前牙反,反覆盖较大,反覆较浅,面型偏直。

矫治该患者乳前牙反的措施中,哪项是不恰当的

A:调改可能存在的干扰 B:破除可能存在的相关口腔不良习惯 C:治疗下颌第一乳磨牙深龋 D:可用上颌垫矫治器矫治前牙反 E:优先考虑前牵引上颌骨并同时抑制下颌骨的生长

患者,男性,4岁,乳牙。人工喂养,乳磨牙近中关系,乳前牙反,反覆中度,下颌前突,位置前移,下前牙无散在间隙,否认家族遗传史。

如患者替牙期出现上颌第一恒磨牙舌侧萌出后牙反治疗方案是

A:尽早矫治反侧第一恒磨牙 B:调 C:观察至恒牙列,暂不处理 D:改正单侧咀嚼习惯 E:治疗后牙区龋齿

患者,男性,4岁,乳牙。人工喂养,乳磨牙近中关系,乳前牙反,反覆中度,下颌前突,位置前移,下前牙无散在间隙,否认家族遗传史。

矫治描述错误的是

A:常见于吮拇指,咬物习惯,以及乳磨牙与牙槽骨粘连 B:不良习惯所致的开可用舌刺,舌屏,腭网,指套等装置 C:乳牙列期和混合牙列初期开多为牙性开 D:去除不良习惯后成年患者开自行纠正 E:遗传,先天因素,佝偻病等可致骨性开

患者,女,17岁,颏部外形发育不良,口唇闭合时口腔周围肌肉呈现紧张状态,面下1/3高度偏大,开5mm,覆盖8mm,磨牙呈现完全的I2类咬合关系,上下颌前牙拥挤明显,前牙开,左右上中切牙唇侧扭转,左右上侧切牙完全腭侧错位,左右上尖牙低位唇向错位,ANB70,四颗第三磨牙牙胚存在,位置正常。

此患者的错类型是

A:安氏I2类错 B:牙列拥挤 C:安氏I3类错 D:开 E:安氏I2类错伴有上颌前突及牙列高度拥挤

患者,女,11岁,替牙。磨牙近中关系,前牙反伴有深覆反覆盖,上牙列I1度拥挤。

为了矫治深覆的问题,要求上颌骨和上牙弓发生反向转动,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牵引线斜向下-370牵引 B:牵引线斜向上-370牵引 C:牵引线需同时经过上颌骨和上牙弓阻抗中心 D:牵引线需经过上颌骨和上牙弓阻抗中心的同侧 E:牵引线需经过上颌骨和上牙弓阻抗中心的之间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