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司现有生产及维修工人850人,文职人员56人,中层与基层管理人员38人,销售人员24人,近五年来,生产及维修工人的年均离职率高达8%,销售人员年均离职率为6%,文职人员年均离职率为4%,中层与基层人员年均离职率为3%,预计明年不会有改变,按企业已定的明年生产发展规划,文职人员要增加10%,销售人员要增加15%,而生产及维修工人要增加5%,中层和基层人员可以不增加,人力资源部经理老张要求助理小王在两星期内提交一份公司明年的人力资源规划初稿,以便于在公司计划会议上讨论。
关于明年的人员补充规划,正确的是( )。
A:中层与基层管理人员需要补充2人 B:销售人员需要补充4人 C:文职人员需要补充5人 D:生产维修人员补充111人
某公司现有生产及维修工人850人,文职人员56人,中层与基层管理人员38人,销售人员24人,近五年来,生产及维修工人的年均离职率高达8%,销售人员年均离职率为6%,文职人员年均离职率为4%,中层与基层人员年均离职率为3%,预计明年不会有改变,按企业已定的明年生产发展规划,文职人员要增加10%,销售人员要增加15%,而生产及维修工人要增加5%,中层和基层人员可以不增加,人力资源部经理老张要求助理小王在两星期内提交一份公司明年的人力资源规划初稿,以便于在公司计划会议上讨论。
小王在编制明年的人员补充规划时需要收集的信息是( )。
A:10年后组织人员的总需求 B:现有人员数量 C:1年后人员的留任比率 D:5年后可能离职人员数量
组织部门接到举报,表示某国有企业单位负责人胡某在任职期间有违法行为,经过该地区财政,审计,统计方面组成的联合调查组的全面考察,发现: (1)该公司设置大小两套账,大账对外,小账对内; (2)两个月前,打击压制坚持原则的会计工作人员郑某,将其撤职; (3)任命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胡某的儿子担任会计科科长: (4)不按规定进行会计资料保管: (5)近1年的账目中的伪造,变造会计凭证虚增利润等违法问题系在胡某的强令或授意下所为。
( )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会计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
A:财政部门及负责人 B:任何单位或者个人 C:单位负责人 D:单位负责人和政府工作人员
2009年某国有低压电器厂的财会机构负责人于某由于工作调动,该厂厂长刘某任命他的好友,刚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行政科李某为新的财会机构负责人,按照规定办理交接后于某调离该厂。李某为报答厂长刘某的知遇之恩,将刘某中专财会毕业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女儿招聘到厂里担任出纳工作,并负责往来款项账簿的登记工作。 同年,该厂出租闲置厂房一处,取得租赁收入150万元,厂长刘某暗示李某,此笔收入可以不入账,留作厂领导交际应酬和年终发放奖金。随即,李某指派会计人员张某办理此事,张某提出反对意见,坚持将此笔收入入账,并按规定缴纳各项税金。厂长刘某为了达到目的,坚持将会计人员张某调离财会机构。 2010年末,该厂年终预计亏损80万元。为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利润指标,厂长刘某授意李某将应计入2010年度的部分费用挂在长期待摊费用科目,待以后企业经营形势好转再计人成本费用。经过调整,该厂对外报出的2010年度会计报告反映的利润额为180万元,超额完成利润指标。 2011年年初,审计部门接到举报信后对该厂进行审计。厂长刘某为了防止小金库等问题的败露,指使李某销毁有关小金库的会计资料。经过审计部门的严格审计,发现了该厂的上述问题且加以证实,并给予相关人员处分。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聘用该厂厂长刘某的女儿作为出纳人员,这种行为违反了( )。
A:《会计法》关于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规定 B:《会计法》关于出纳人员不得兼任债权,债务账目登记工作的规定 C:《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关于会计专业职务基本条件的规定 D:《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关于会计人员回避制度的规定
有一年轻男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了黄疸性肝炎以后,很恐惧,怕女朋友离开他,怕同车间的伙伴疏远他,所以十分恳切地请求医护人员替他保密。医护人员看他很值得同情,就决定替他保守这个秘密,但要求他抓紧治疗,不要耽误了病情
医护人员的正确做法是
A:完全替病人保密,把他留在医院治疗 B:完全替病人保密,给他开一些对症的药,让他在家治疗,以免别人知道 C:应该拒绝保密,拒绝给他治疗,以免被传染 D:介绍他去别的医院 E:适当保密,让他住院隔离治疗
员工举报违规问题可采取实名或匿名的方式,建行鼓励员工实名举报并严格为举报人保密。员工举报应遵循哪些原则?()
A:实事求是,对举报内容负责 B:不得捏造、虚构事实 C:不得报复、打击他人 D:可根据业务是否发生风险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洗钱活动都可以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应当对举报人和举报内容保密。
A:金融机构 B:特定非金融机构 C:接受举报的机关 D:相关知情人
国家鼓励公民举报毒品违法犯罪行为。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对哪类人予以保护,对举报有功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A:举报人员; B:举报积极人员; C:实名举报人员; D:举报有功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