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市居民家庭收入状况进行调查,宜采用的调查方式是( )。
A:重点调查 B:抽样调查 C:统计报表 D:普查
在对房地产市场环境调查时,该地区的居民收入、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物价水平等的调查属于( )的内容。
A:政治法律环境调查 B:社区环境调查 C:社会文化环境调查 D:经济环境调查
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1-5月A区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9053元,同比增长10.3%,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5421元,同比增长8.5%;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为760元,同比下降0.6%;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241元,同比增长28.7%;人均转移性收入为1631元,同比增长10%。2014年1-5月A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081元,同比增长9.9%,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
2014年1-5月A区农村居民四项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量由高到低依次为( )。
A: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 B: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 C: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 D: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
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1-5月A区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9053元,同比增长10.3%,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5421元,同比增长8.5%;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为760元,同比下降0.6%;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241元,同比增长28.7%;人均转移性收入为1631元,同比增长10%。2014年1-5月A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081元,同比增长9.9%,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
下列关于2014年1-5月A区农村居民收入和支出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均现金收入比人均消费性支出高4000多元 B:人均食品消费支出超过生活消费支出的一半 C:人均医疗保键支出同比增量高于人均衣着支出同比增量 D:均交通和通讯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低于上年水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的题目。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称,通过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4万户农村居民家庭和6.6万户城镇居民家庭进行抽样调查,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增加1058元。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4%,增速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963元,同比增长21.9%。
人均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2520元,增加289元,增长12.9%;人均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纯收入702元,增加101元,增长16.7%:人均转移性收入563元,增加110元,增长24.4%。
工资性收入对全年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达50.3%。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重达42.5%,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农民工工资水平上涨较多。人均农业纯收入1897元,增加173元,增长10.0%。收成好、价格高是农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冈。2011年农村居民出售农产品增加的收入中,六成来自于价格上涨因素,四成来自于出售数量增加因素。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 )。
A: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 B:农民工工资收入和农业纯收入 C:农、林、牧、渔业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D: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之和
据抽样调查,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情况及部分城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如下所示:
表 2012年第一季度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
图 2012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
关于2012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上海市2011年第一季度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0000元 B:2012年第一季度与上年同期相比,杭州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量最大 C:2012年第一季度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量超过1500元 D:2012年第一季度与上年同期相比,深圳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量最大
根据下列资料,回答问题。表二:城乡家庭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比较
一般来说,恩格尔系数可以衡量家庭生活水平状况,但在调查中发现了低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比中低和中等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较低的特殊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消费率明显偏低。
调查发现,城市低收入家庭平均食品支出数额为4898.8元,占消费总支出14321元的比例为:()
A:24.2% B:28.2% C:34.2% D:38.2%
根据下列资料,回答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测算,家庭平均消费率在76%左右,城市家庭消费率为77.6%,高于农村家庭的74.1%,说明城市家庭的即期消费倾向要略高于农村。调查结果表明,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庭消费率随着收入增加而递减。低收入家庭消费率高达90%以上。高收入家庭消费率比较低,城市和农村高收入家庭的消费率分别为57.9%和53.9%。高收入家庭的消费水平与其他几类家庭的差距较为悬殊,高收入家庭的消费绝对数额约等于中等收入加上中高收入家庭的消费数额。以城市为例,中等收入家庭年平均消费支出24790.5元,中高收入家庭年平均消费支出31508.7元,两者相加仅比高收入家庭年平均消费支出55772.6元高526.6元。
调查结果表明:“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庭消费率随着收入增加而递减。低收入家庭消费率高达90%以上”。根据这一结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低收入家庭每年收入几乎全部用于消费 B: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提高,能够更快、更多地提高消费支出水平 C: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比增加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对刺激消费更加有效 D:低收入家庭每年收入的10%以上用于储蓄和积累
根据下列文字资料和表格回答以下几题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 单位:千元
据对全省2700户农村居民家庭抽样调查:200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431元,比上年增加491元,增长9.9%。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家庭占41.2%。2003年全省农村居民心入增长的主要特点有:1、名义收入增长速度为1997年以来最快的一年。2003年名义收入增长速度达到9.9%,是过去七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2、收入增加额的81.5%来自非农产业,收入的非农化倾向进一步强化。200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2613元,比上年增加176元,增长7.2%;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收入人均1307元,增加224元,增长20.7%。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对全部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81.5%,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家庭经营的农林牧渔业等第一产业收入人均1029元,增加36元,增长3.7%;非经营性收入人均482元,增加55元,增长16.6%。3、多数农户收入提高,但收入差距继续扩大。2003年多数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有不同程序度的提高,低收家庭比重下降,高收入家庭比重上升,人口的众数由低收入的组向高收入移动。其中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比重由上午的5.4%下降到5.7%,人均纯收1500-4000元元次低收入家庭比重由38.3%下降到33.0%,人均纯收入4000-7000元的中等收入家庭比重由35.1%上升到35.4%,人均纯收入7000-10000元次高收入家庭比重由13.1%上升到15.9%,人均纯收入万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比重由7.0%h上升到10.0%,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长幅度高于低收入家庭。调查中,收入最高的20%家庭均纯收入为11693元,收入最低的20%家庭收入均纯收入仅为1704元,贫富“两极”收入之比为6.86:1,比上年的6.16:明显扩大。
与2002年相比,200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增长幅度最小的是:
A:第一产业收入 B:二、三产业收入 C:工资性收入 D:非经营性收
根据下面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以下5题。
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人均1586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2.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均521元,同比增长16.6%。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8845万人,增长4.4%,外出务工收入人均191元,增长23.7%。农民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人均707元,同比增长20.3%。其中,出售种植业产品的收入人均373元,增长16%;出售牧业产品的收入人均290元.增长25.9%:出售林业产品的收入人均17元,增长20%;出售渔业产品的收入人均27元,增长9.9%。农民家庭二三产业生产经营的现金收入人均242元,同比增长14.7%。其中,工业现金收入人均49元,增长11.6%;建筑业现金收入人均26元,增长3.1%;交通运输业和邮电业现金收入人均60元,增长23.0%;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现金收入人均64元,增长22.4%;社会服务业现金收入人均18元,增长4.2%。农民的财产性现金收入人均39元,同比增长20.9%。转移性现金收入人均68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粮食直补、购置更新大型农机具补贴和良种补贴收入8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2005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中,最高的是()。
A:工资性收入 B:出售农产品收入 C:家庭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收入 D:财产性、转移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