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基本特征的主要差别,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而农村社会是以地缘关系和乡土意识为基础 B:城市社会是不同经济社会背景的社群聚居,而农村社会是不同家族组合而成的共同体 C: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乡村社会 D: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产业结构不同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内容是()
A:土地革命 B:武装斗争 C: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D:军队建设
截至2009年年底,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城市低保资金482.1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为359.1亿元。全年共发放农村低保资金363.0亿元,比上年增长58.7%,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55.1亿元。 
以下能够由资料推出的有几项?( )
①2001—2009年城市低保人数一直低于农村低保人数
②2001—2009年城市低保人数一直高于农村低保人数
③2002—2009年城市低保人数同比增速一直低于农村
④2002—2009年城市低保人数同比增速一直高于农村
A:0 B:1 C:2 D:3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以下五题:
截至2007年12月,网民数已达到2.1亿人,比2007年6月增加4800万人,2007年一年增加了7300万,年增长率为53.3%。一年中平均每天增加网民20万人。目前,中国的网民人数略低于美国的2.15亿,位于世界第二位;中国16%的互联网普及率仍比全球平均水平19.1%低3.1个百分点。
从地域上看,北京和上海的互联网普及率较高,已经分别达到46.6%和45.8%;从增量上看,广东由于手机网民数增长的拉动,增长人数最多,一年内共增加了1500万网民。
2007年农村网民规模年增长率超过100%,达到127.7%,农村网民数量达到5262万人。7300万新增网民中的4成,即2917万来自农村。从网民居住地上看,网民居住在城镇的较多,74.9%都居住在城镇,城镇网民数已达到1.57亿人,而同期农村网民数量仅有5262万人。但农村网民数量增长非常迅速,年增长率超过100%,已达到127.7%,远高于城镇网民38.2%的增长率。但城镇与农村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是27.3%,农村仅为7.1%。
中国的宽带网民数量增长迅速。2007年12月的宽带网民数已经达到1.63亿,占网民总体的77.6%,比2007年6月增加了4094万人,比2006年12月的1.04亿增加了5938万人。
2007年,农村网民增长率比城市网民增长率高()
A:87.5% B:89.5% C:91.5% D:93.5%
根据以下资料,回答以下5题。
2002年某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 988元,比1995年增加2 735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35.8%,年均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02年为2 825元,比1995年增加570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23.2%,年均增长3.0%。
城镇居民人均用于食品支出由1995年的3 003元提高到2002年的3 460元,增加457元。2002年农民人均食品消费为1 345元,比1995年增长9.5%。
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由1995年的422元,增加到2002年的491元,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为108元,比1995的91元增长18.7%。
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消费986元,比1995年的661元增长49%,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4.5平方米,比1995年增长16.6%。农村居民2002年人均居住消费441元,比1995年增长27.7%;人均住房面积24.1平方米,增长15.5%。
城镇居民用于交通和通讯支出比重由1995年的6.3%上升到2002年的14.2%,人均支出额由1995年的396元增加到2002年的1 273元,增长2.2倍,平均每年以18.2%的速度递增。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消费251元,比1995年的82元增长2.1倍。
城镇居民用于娱乐文教人均支出额由684元增加到1 386元,增长1倍多,年均递增10.6%。在医疗保健支出方面,城镇居民人均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额不断增加。由1995年的205元增加到2002年的501元,增长1.4倍,年均增幅达13.5%。农村居民人均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的总支出1995年为245元,2002年为302元,增长23.4%。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995年为68元,2002年为117元,增长72%,年均增长8.1%。
下列消费额占总消费的比重,哪一消费领域农村高于城市?( )
A:衣着消费 B:交通通讯支出 C:医疗保健支出 D:居住消费
根据下列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下列关于2008年我国城市、农村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消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高于农村 B:城市低于农村 C:城市与农村相等 D:无法比较
据我国统计部门调查,1997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在县和县以上城市就业半年以上的人数已经达3400万人,劳动力就业的文化水平、地区分布及就业领域大致如下:在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是小学及以下的有750万人,为总量的22%;初中的有2180万人,为总量的64%;高中及以上的有470万人,为总量的14%。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地区是东部地区的有1940万人,为总量的57%;西部地区的有620万人,为总量的18%。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领域是工业、交通、运输业的有1150万人,为总量的34%;服务业(含垃圾搬运等)的有510万人,为总量的15%;商业饮食业的有340万人,为总量的10%;其他行业的有1400万人,为总量的41%。
如果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每年以100万人口递增,就业领域的比例不变,那么到2008年初商业饮食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
A:440万人 B:450万人 C:430万人 D:460万人
据我国统计部门调查,1997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在县和县以上城市就业半年以上的人数已经达3400万人,劳动力就业的文化水平、地区分布及就业领域大致如下:在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是小学及以下的有750万人,为总量的22%;初中的有2180万人,为总量的64%;高中及以上的有470万人,为总量的14%。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地区是东部地区的有1940万人,为总量的57%;西部地区的有620万人,为总量的18%。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领域是工业、交通、运输业的有1150万人,为总量的34%;服务业(含垃圾搬运等)的有510万人,为总量的15%;商业饮食业的有340万人,为总量的10%;其他行业的有1400万人,为总量的41%。
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领域比例最高的是()。
A:商业饮食业 B:服务业 C:工业、交通、运输业 D:其他行业
据我国统计部门调查,1997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在县和县以上城市就业半年以上的人数已经达3400万人,劳动力就业的文化水平、地区分布及就业领域大致如下:在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是小学及以下的有750万人,为总量的22%;初中的有2180万人,为总量的64%;高中及以上的有470万人,为总量的14%。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地区是东部地区的有1940万人,为总量的57%;西部地区的有620万人,为总量的18%。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领域是工业、交通、运输业的有1150万人,为总量的34%;服务业(含垃圾搬运等)的有510万人,为总量的15%;商业饮食业的有340万人,为总量的10%;其他行业的有1400万人,为总量的41%。
对以下结论,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是()。(1)进城农民在城市就业从事的工作主要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2)进城农民在城市就业的主要原因是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流出地区
(3)进城农民在城市就业只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
(4)进城农民在城市就业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社会的交流,弥补了城市的劳动力不足,缓解了农村多余劳
动力的就业压力
A:(1)(2) B:(1)(3) C:(2)(4) D:(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