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常用的检测细胞因子的方法包括:生物学活性测定法,ELISA,流式细胞分析法,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分子生物学测定法,这些方法在临床的应用各有不同。
不能测定细胞因子前体分子的是
A:生物学活性测定法 B:ELISA C:流式细胞分析法 D: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E:分子生物学测定法
胰岛素和C肽测定均需采用免疫化学法。
关于测定方法的性能问题,错误的是
A: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时胰岛素原也能与胰岛素抗体反应 B: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的胰岛素为“免疫反应性胰岛素” C:电化学发光免疫法特异性较好 D: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线性较宽 E:放射免疫分析法灵敏性高
磺胺嘧啶片含量测定
A:紫外分光光度法 B:非水溶液滴定法 C:亚硝酸钠滴定法 D:薄层色谱法 E:高效液相色谱法
磺胺嘧啶含量测定
A:紫外分光光度法 B:非水溶液滴定法 C:亚硝酸钠滴定法 D:薄层色谱法 E:高效液相色谱法
磺胺嘧啶片溶出度的测定
A:紫外分光光度法 B:非水溶液滴定法 C:亚硝酸钠滴定法 D:薄层色谱法 E:高效液相色谱法
某男性患者,28岁。因反复颈粗、突眼、心悸、乏力、消瘦j年余,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复发,前来做吸碘率测定.测定前已停用他巴唑2个月,甲功生化:FT3:11.2pgml(1.8~4.1);FT4:5.45ng/di(0.81~1.89);TSH:0.01μIU/ml。TRAb:289IU/L(<13);TgAb:10IU/ml(<115);TPOAb:6.95IU/ml(<34)。血沉:正常。甲状腺B超:甲状腺增大,双叶甲状腺未见囊实性结节。吸碘率测定结果:2h、4h及24h分别为:5.2%、11.2%、20.7%,结论:甲状腺吸碘率曲线偏低。
吸碘率偏低的原因考虑为
A:近期曾行吸碘率测定的干扰 B:近期行甲状腺
TcO
显像 C:近期含碘食物及药物干扰 D:考虑病人为甲状腺炎症所致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而吸碘率曲线偏低的"分离现象" E:考虑他巴唑等药物干扰
某男性患者,28岁。因反复颈粗、突眼、心悸、乏力、消瘦j年余,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复发,前来做吸碘率测定.测定前已停用他巴唑2个月,甲功生化:FT3:11.2pgml(1.8~4.1);FT4:5.45ng/di(0.81~1.89);TSH:0.01μIU/ml。TRAb:289IU/L(<13);TgAb:10IU/ml(<115);TPOAb:6.95IU/ml(<34)。血沉:正常。甲状腺B超:甲状腺增大,双叶甲状腺未见囊实性结节。吸碘率测定结果:2h、4h及24h分别为:5.2%、11.2%、20.7%,结论:甲状腺吸碘率曲线偏低。
对病人的处置不包括
A:询问病人近期食用含碘食物情况 B:严格低碘饮食,1~2个月后重复测定甲状腺吸碘率 C:是否进行增强CT检查 D:暂缓
I治疗 E:可行
I治疗,宜采用小剂量
某男性患者,28岁。因反复颈粗、突眼、心悸、乏力、消瘦5年余,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复发,前来做吸碘率测定,测定前已停用他巴唑2个月,甲功生化:FT3:11.2pg/ml(1.8~4.1);FT4:5.45ng/dl(0,81~1.89);TSH;0.01μIU/ml。TRAb:2891U/L(<13);TgAb:10IU/ml(<115);TPOAb:6.951U/ml(<34)。血沉:正常。甲状腺B超:甲状腺增大,双叶甲状腺未见囊实性结节。吸碘率测定结果:2h、4h及24h分别为:5.2%、11.2%、20.7%,结论:甲状腺吸碘率曲线偏低。
对病人的处置不包括
A:询问病人近期食用含碘食物情况 B:严格低碘饮食,1~2个月后重复测定甲状腺吸碘率 C:是否进行增强CT检查 D:暂缓
I治疗 E:可行
I治疗,宜采用小剂量 F:患者为甲状腺炎,不适宜
I治疗
某男性患者,28岁。因反复颈粗、突眼、心悸、乏力、消瘦5年余,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复发,前来做吸碘率测定,测定前已停用他巴唑2个月,甲功生化:FT3:11.2pg/ml(1.8~4.1);FT4:5.45ng/dl(0,81~1.89);TSH;0.01μIU/ml。TRAb:2891U/L(<13);TgAb:10IU/ml(<115);TPOAb:6.951U/ml(<34)。血沉:正常。甲状腺B超:甲状腺增大,双叶甲状腺未见囊实性结节。吸碘率测定结果:2h、4h及24h分别为:5.2%、11.2%、20.7%,结论:甲状腺吸碘率曲线偏低。
吸碘率偏低的原因考虑为
A:近期曾行吸碘率测定的干扰 B:近期行甲状腺
TcO
显像 C:近期含碘食物及药物干扰 D:考虑病人为甲状腺炎症所致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而吸碘率曲线偏低的"分离现象" E:考虑他巴唑等药物干扰 F:近期服用倍他乐克的干扰
TR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