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50岁,高热,寒战5天,意识模糊1天。既往体健。查体:T39℃,P120次/分,R22次/分,BP80/50MMHG,皮肤散在出血点和瘀斑,双肺未见异常,心率120次/分,律齐,腹软,肝肋下0.5cm,脾肋下及边。检查:HBl00g/L,WBC25.3*109/L,血培养示大肠埃希菌生长,PTl8秒(正常对照13秒),INR2.1,血纤维蛋白原定量108g/L,诊断为大肠埃希菌败血症,可能合并DIC。

下述检查对确诊DIC意义不大的是

A:复查血纤维蛋白原定量 B:复查血小板数 C:血小板功能 D:APTT E:FDP测定

某女性患者3年前诊断为SLE,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鼻衄,月经过多现象,检查结果为血小板66x10/L,APTT90s(正常对照39s);PTl7s(13s);与正常入血浆混合后上述两个实验结果不变。TT20s(正常对照17s);纤维蛋白原定量为2g/L

病人出血的原因很可能是

A:血小板减少 B:纤溶亢进 C:共同途径凝血障碍 D:纤维蛋白原缺乏 E:抗凝物质过多

荧光定量PCR检测因为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易于标准化,产物闭管检测减少污染,定量报告检测结果等诸多优点,现在临床检验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与常规PCR相比在很多方面都有其特点。

与常规PCR相比,荧光定量PCR的缺陷是

A:定量仅根据指数扩增期 B:灵敏性太高 C:降低了携带污染 D:无法检测扩增子大小 E:增加了实验室污染的概率

荧光定量PCR检测因为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易于标准化,产物闭管检测减少污染,定量报告检测结果等诸多优点,现在临床检验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与常规PCR相比在很多方面都有其特点。

关于外标法荧光定量PCR错误的是

A:为了定量准确,外标法标准曲线需要5个点以上,还需设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 B:被检标本与标准品扩增效率之间的不一致会影响定量准确性 C:是目前临床实验室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D:DNA标准品常是含有待测基因的一定浓度的质粒 E:对于RNA病原体,标准品通常是一定浓度的RNA

某女性患者,3年前诊断为SLE,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鼻衄、月经过多现象,检查结果为血小板66×10 9/L,APTT90s(正常对照39s);PTl7s(13s);与正常入血浆混合后上述两个实验结果不变。TT20s(正常对照17s);纤维蛋白原定量为2g/L

病人体内游离肝素时间为TT25s,甲苯胺蓝中和后TT24s,其出血原因可排除

A:肝素类抗凝物质过多 B:狼疮样抗凝物质过多 C:因子Ⅹ功能障碍 D: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E:维生素K缺乏症

某女性患者,41岁,3年前诊断为SLE,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鼻衄、月经过多现象,检查结果为血小板66×10 9/L,APTT90s(正常对照39s);PTl7s(13s);与正常入血浆混合后上述两个实验结果不变。TT20s(正常对照17s);纤维蛋白原定量为2g/L

患者出血的原因很可能是

A:血小板减少 B:纤溶亢进 C:共同途径凝血障碍 D:纤维蛋白原缺乏 E:抗凝物质过多

某女性患者,41岁,3年前诊断为SLE,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鼻衄、月经过多现象,检查结果为血小板66×10 9/L,APTT90s(正常对照39s);PTl7s(13s);与正常入血浆混合后上述两个实验结果不变。TT20s(正常对照17s);纤维蛋白原定量为2g/L

患者体内游离肝素时间为TT25s,甲苯胺蓝中和后TT24s,其出血原因可排除

A:肝素类抗凝物质过多 B:狼疮样抗凝物质过多 C:因子Ⅹ功能障碍 D: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E:维生素K缺乏症

某患者女性,3年前诊断为SLE,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鼻衄、月经过多现象,检查结果为血小板66×10 9/L,APTT90s(正常对照39s);PTl7s(13s);与正常入血浆混合后上述两个实验结果不变。TT20s(正常对照17s);纤维蛋白原定量为2g/L

病人体内游离肝素时间为TT25s,甲苯胺蓝中和后TT24s,其出血原因可排除

A:肝素类抗凝物质过多 B:狼疮样抗凝物质过多 C:因子Ⅹ功能障碍 D: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E:维生素K缺乏症

某女性患者,35岁,3年前诊断为SLE,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鼻衄、月经过多现象,检查结果为血小板66×10 9/L,APTT90s(正常对照39s);PTl7s(13s);与正常入血浆混合后上述两个实验结果不变。TT20s(正常对照17s);纤维蛋白原定量为2g/L

病人体内游离肝素时间为TT25s,甲苯胺蓝中和后TT24s,其出血原因可排除

A:肝素类抗凝物质过多 B:狼疮样抗凝物质过多 C:因子Ⅹ功能障碍 D: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E:维生素K缺乏症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