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属于同种类型的芳香植物的是()。

A:月季、香樟、梅花、含笑 B:月季、桂花、梅花、含笑 C:桉树、桂花、梅花、含笑 D:月季、桂花、月桂、含笑

下列种子组合全有生理后熟现象的是()。

A:桉树、桂花、银杏 B:杉木、桂花、银杏 C:杉木、马尾松、侧柏 D:桂花、银杏、假槟榔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故乡的桂花雨 琦君

①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②小时候,无论什么花,我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a)(批注:________________

④故乡是近海县份,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__忌”。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做__啊。”(就是台风来的意思。)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__,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__”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b)(批注:___________)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批注:对zōng jiāo 的虔诚信仰,和着桂花的清香淡雅,给读者展现了一位敦厚慈祥的母亲形象。)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

⑤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批注:对一家人动手晒桂花的场面进行细致描写,表现了家庭的和美,令读者也沉醉于花香和温情之中。)

⑥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垅,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垅赏桂花。“赏花”是藉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因满觉垅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⑦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⑧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注:琦君,当代女作家。浙江永嘉人,1949年赴台湾,旅居美国。)

1.梳理文章思路,在下面的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中秋忆桂花思故乡——( ) —— ( )

2.为什么文章一开始就写“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答:

3.作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可以谈感悟理解,或生发联想,或赏析表达特色。请你参考④、⑤段的示例,在a、b处加上批注。

a处批注:_______________ b处批注: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题目是《故乡的桂花雨》,而第⑥段中作者花了许多笔墨介绍了在杭州满觉珑的桂花,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你认为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揣摩一下作者的情感。

答:

1.童年摇桂花爱故乡     杭州吃桂花恋故乡

2.在文中桂花是故乡的代名词,通过桂花的香味引起思乡之愁,为全文定下了浓浓的怀乡的感情基调,更好地抒发怀乡思亲的感情,也很好的点题。

3.紧扣文章内容,表达通畅简洁即可。

a.概括本文主旨,或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或内容上能够更深刻、更强烈地表现作者怀乡思亲的感情。

b.示例1: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有动作,有声音,有气味,有感受,新鲜生动,使读者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摇花乐”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怀乡思亲的感情。   

示例2:儿童时的“我”在摇桂花中的欢呼雀跃和发自内心对“摇花乐”的喜好,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孩子特有的天真无邪。

4.作者在文末借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道出了自己的恋乡情结,使上述的部分一下成为了故乡的桂花和“桂花雨”的陪衬,与“月是故乡明”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爱故乡的桂花,而杭州也因为有桂花而让作者喜欢,用杭州满觉珑的桂花来衬托故乡的桂花,从而进一步突出作者的恋乡情结。

漫谈桂文化

①我国是桂花的故乡。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由中国传入。《中国植物志》第61卷说明桂花时,引用了唐朝郭橐驼《种树书》中的记载,注明桂花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部。

②桂花在中国名花的排行中名列梅、菊、兰、莲、牡丹等等之后,但它却是和人们生活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边。懂得听故事以后,父母会在飘散着桂香的庭院里指着明月给我们讲吴刚伐桂、桂树随随合的神话;父母还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讲蟾宫折桂的典故:一次,晋武帝问起当时的名士、官拜雍州刺史的郄诜对自己的评价,郄诜对曰:“臣……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从此,人们便开始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比喻 。科举制度形成后,“蟾宫折桂”又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而桂花甚至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

③当我们会吟咏古诗了,咏桂佳作就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宋代朱熹的“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让我们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让我们了解到在楚地早期文献中便已提及桂花的食用价值。欧阳修的桂花诗则更富有情趣:“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更待繁华白,邀君弄芳馥。”对友人赠他所喜爱的桂树,欧阳修不仅以诗答谢,还在诗中发出了改日共赏“芳馥”的邀请。其实,像欧阳修这样热爱桂花的古代名人实在是很多,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居所附近一种就是十余株,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

④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相互馈赠桂花。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吕氏春秋》中赞叹道:“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还有“桂冠”,本意是月桂树叶编织的帽子,后来竟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一些研究桂花的专家据此向北京奥组委推荐: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何不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桂冠”?

17.阅读第②段,在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语句。(2分)

18.阅读下面材料,请运用文中的知识说说各地广泛种植桂花的原因。(3分)

链接材料:

桂林市区的桂花有20万株之多,种有桂花的道路多达59条,有无数美丽的“桂花长廊”。杭州南山烟霞岭上的满觉陇,有九千多株桂花。这里家家户户都种植丹桂、金桂和银桂,房前屋后、山坡道旁,一丛丛、一层层,举目四望,满眼皆是。
  湖北咸宁市的桂花乡,以盛产桂花著称,年产桂花达几十万斤之多。如此大量的桂花除带来浓烈的芬芳外,还被人们腌制成糖桂花作为糕点等食品的原料。此外还用它制成桂花茶、桂花糖果、桂花糕点、桂花酒等。八月中秋节,在明朗如镜的月光下一面赏月,一面吃桂花月饼,则别有风趣。

【参考答案】

17.答案(共2分,意思对即可):杰出的人才(或特别出众的人才)。

18. 答案(共3分,每点1分):

桂花被广泛种植的原因不仅是树姿美观、花香馥郁,有美好的寓意(或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而且还有很高的食用价值。

金秋十月,人们只要靠近盛开桂花的桂花树时,就能闻到怡人的桂花香。其原因是( )。

A:微粒体积很小 B:微粒之间有间隔 C:微粒质量很小 D:微粒在不停的运动

桂花糖藕的桂花应在 __________ 加入。

桂花酱是用鲜桂花经( )后,加入糖浆制成。

A:晾干 B:风干 C:糖搓 D:盐渍

桂花酱是用鲜桂花加糖、密封发酵制成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