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已近小春开,朱槿红桃次第催。杏子枇杷都上市,玉盘三月有杨梅”,这首清代诗人王士祯的竹枝词写的是岭南春天的()品种繁多。

A:花草 B:花果 C:水果 D:树木

将梅花鹿按生活环境分为两组。一组是普通的饲养环境:每个10平方米的饲养栏中生活的梅花鹿不多于3只,全部为土地、木头围栏。另一组饲养场地较为宽广、复杂:每100平方米的饲养场上共同生活着10只梅花鹿,场地上种植着花草树木,建有人工土坡和流水。100天后,与普通饲养环境的梅花鹿相比,宽广场地的梅花鹿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明显较好。因此,宽广、复杂的饲养环境更有利于动物的生长。
下列选项哪项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

A:在宽广、复杂环境中生长的梅花鹿面临更多的纷争和挑战 B:两组梅花鹿最开始的身体状况基本相同,饲养过程中食用的东西也完全相同 C:与普通饲养环境的梅花鹿相比,宽广、复杂环境的梅花鹿体内含有一种不知名的生长激素 D:与普通饲养环境的梅花鹿相比,宽广、复杂环境的梅花鹿的性格更加温顺

下列花草中被称作“四雅”的有( )。

A:梅花 B:兰草 C:菊花 D:水仙 E:菖蒲

阅读[宋]苏轼的《梅花》一诗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注】这首诗写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途中。

⑴请展开想象,简要描述这首诗前两句中的画面。

⑵诗中的梅花处在怎样的环境中?它有着怎样的品格?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

⑶这首诗借梅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⑴春天幽静的山谷里溪水潺潺,冬天未谢的梅花在花草岩石间闪烁点点繁华。

⑵梅花生长在幽谷之中,荒芜的草棘之间,并且遭到了狂风暴雪的猛烈摧残,处境十分恶劣。它品格坚贞,顽强生长,虽受打击,坚强不屈。

⑶这首诗借梅花表达了诗人遭受__后的痛苦以及坚贞不屈的情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慕名失实

书生以囊萤闻于里。里人高其义,晨诣之。谢他往。里人曰:“何有囊萤读,而晨他往者?”谢曰:“无他,以捕萤往,晡且归矣。”今天下之所高,必其囊萤者;令书生白日下帷,孰诣之哉?

——《梅花草堂笔记》

[注释]①里:乡村。②义:指高尚的行为。 ③谢:道歉(即其家里人向乡人道歉)。

④晡(bū):申时,下午3点到5点。⑤下帷:放下帷幕。诣闭门读书。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里人其义( )

(2)晨之 ( )

2.书生白日捕萤,夜晚囊萤的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3.“令书生白日下帷,孰诣之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敬仰

  (2)拜访

2.不学古人勤学之实,盲目效仿古人之名,装腔作势,沽名钓誉。

3.表达作者对装腔作势、沽名钓誉的反感、厌恶,以及对后来者的训诫。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书生以囊萤闻于里,里人高其义,晨诣之。谢他往。里人曰:“何有囊萤读,而晨他往者?”谢者曰:“无他以扑萤往晡且归矣今天下之所高必其囊萤者令书生白日下帷孰诣之哉?” 

《梅花草堂集》

无他/以扑萤往/晡且归矣/今天下之所高/必其囊萤者/令书生白日下帷/孰诣之哉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断句时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切记,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书生以囊萤闻于里,里人高其义,晨诣之。谢他往。里人曰:“何有囊萤读,而晨他往者?”谢者曰:“无 他 以 扑 萤 往 晡 且 归 矣 今 天 下 之 所 高 必 其 囊 萤 者 令书 生 白 日 下 帷 孰 诣 之 哉?”

《梅花草堂集》

无他/以扑萤往/晡且归矣/今天下之所高/必其囊萤者/令书生白日下帷/孰诣之哉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方法如下:一看句末虚词,“矣”“者”;二看固定句式,“孰……哉”;三看句中名词代词,“帷”“孰”;四看句首发语词;五看排偶句式;六看顶真的修辞。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与理不通的地方。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要求对课外一段文言材料的全部或部分断句,并回答相关问题。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有个读书人因把萤火虫装在袋子里借光读书而闻名于家乡,一位同乡仰慕他的品行,便在早晨去拜访他。他的家里人向同乡道歉,说他出门了。同乡说:“哪有囊萤夜读而早晨却外出的人呢?”家里人说:“不为别的,是为捕捉萤火虫出去了,申时将回来。”现在天下所敬仰推崇的人,定是那些“囊萤”读书的人。假使读书人白天闭门读书,谁又会去拜访他呢?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梅 花

苏轼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注】这首诗写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途中。

13.诗中的梅花处在怎样的环境中?它有着怎样的品格?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抒发这些思想感情的?请简要说明。

13.第一问:梅花生长在远离世俗的幽谷之中,荒芜的草棘之间,并且遭到了狂风暴雪的猛烈摧残,处境十分恶劣。第二问:它品格坚贞,傲立荒谷,顽强生长;尽管遭到打击,枝损花飞,但仍然半守残枝,坚强不屈。

14.第一问:①对暴虐的狂风飞雪的揭露与控诉。②对不幸而坚强的梅花同情与尊敬。③抒发了遭受__后的痛苦以及坚守自我不肯低头的情感。第二问:托物言志、托物抒情、象征皆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结合“幽谷、草棘”来分析梅花的生长环境,根据梅花的生长环境来分析其品格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住两句诗的主要意象分析比较其特点。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如本题第一问以“幽”“荒”与“恶”为要点,第二问以 “坚强”为要点。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根据梅花的品质来体会即可。通过注释及“东风吹石裂”及飞雪可见苏轼的处境艰难及内心的痛苦,“幽谷水潺潺”、“灼烁”及“度关山”则可看出坚贞不屈的情感。注意抒情手法的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东风吹石裂”及飞雪可见苏轼的处境艰难及内心的痛苦,“幽谷水潺潺”、“灼烁”及“度关山”则可看出坚贞不屈的情感。抒情手法的分析要注意诗句内容分析。借“梅花”表达自己的志向,托物言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梅花二首

苏轼

其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注】《梅花二首》写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途中。

29.简要分析《其一》如何描写梅花的。说明《其一》中梅花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

30.《其二》“开自无聊落更愁”句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试做分析。(3分)

31.《梅花二首》中梅花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29.衬托手法。以“草”“棘”的枯败衬梅花的夺目;以狂风暴雪之恶衬梅花的坚强。特点:野梅超群脱俗、卓然不凡、坚强不屈。

30.用梅花的开则无所依赖,落则满腔愁情,喻指作者贬谪途中的孤寂落寞。

31.对梅花同情、尊敬与赏识,诗人孤寂与痛楚,坚强与通达。

【解析】

2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的分析把握能力。景物描写可分为正侧面。另外侧面描写又有衬托对比等手法。此题中没有正面描写梅花,只是在写梅花生活的环境如何恶劣,以此来衬托梅花的坚强性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0.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诗歌借物喻人的手法。我们重点要明确借物的哪一点来喻人的何种品性。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开自无聊落更愁”无聊开落满腔愁苦。正好和诗人被贬途中的愁苦孤寂相照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蕴育的诗人情感的把握。咏物诗重在物我合一。强调诗人情感通过外物表现出来。诗人给予梅花坚强的品性,表达自己的坚强与通达。另外还带有诗人对梅花的喜爱,同情与尊敬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答题。

梅 花

苏轼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注】这首诗写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途中。

⑴诗中的梅花处在怎样的环境中?它有着怎样的品格?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5分)

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是怎样抒发这些思想感情的?(5分)

①梅花生长在远离世俗的幽谷之中,荒芜的草棘之间,并且遭到了狂风暴雪的猛烈摧残,处境十分恶劣。它品格坚贞,傲立荒谷,顽强生长;尽管遭到打击,枝损花飞,但仍然半守残枝,坚强不屈。(第一问3分,以“幽”“荒”与“恶”为要点,第二问以 “坚强”为要点,2分;答成“悲惨”之类的得1分。)

②(5分)这首诗既有对暴虐的狂风飞雪的揭露与控诉,有对不幸而坚强的梅花同情与尊敬,同时借此抒发了遭受__后的痛苦以及坚守自我不肯低头的情感。托物抒情,将个人遭际及复杂情怀都是寄寓梅花这个形象之中。(第一问3分;第二问答象征并解释正确得2分;答比喻得1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