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56岁。乏力,食欲不振,恶心,消瘦1个月。乙型肝炎病史10年。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软,剑突下压痛,肝肋下3cm,可触及质硬的结节,Murp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阳性。
为进一步检查明确肝脏结节的大小与位置,首选的检查是
A:PET-CT检查 B:MRI检查 C:放射性核素扫描 D:B超检查 E:肝动脉造影
患者女性,42岁,既往健康,近二个月出现巩膜,皮肤黄染,呈进行性加重,无腹痛,略消瘦,体检见:肝肋下可触及,右上腹扪及肿大之胆囊,无触痛,无发热。
B超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则梗阻部位可能在
A:第一肝门处 B:第二肝门处 C:胆总管下端 D:Vater壶腹周围 E: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处
患者男,42岁,因“肝区胀痛1年余,间断咳嗽1个月”来诊。体重无明显变化。查体:肝区可触及一包块,达右肋缘下6cm,质地如软骨, 边界清,表面不平,移动性浊音(-)。
目前考虑的诊断为(提示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AFP正常;HBsAg(-),抗HCV(-)。 腹部CT:肝右叶及左内叶,尾状叶均为一巨大低 密度影所占据,密度不均,直径约16cm,边界清楚,边缘有散在钙化灶,右叶中央为更低密度之液性区。胸部X线片:右肺上,下叶各一圆形高密度影,直径约2.5cm。)
A:肝癌 B:肝硬化 C:肝脓肿 D:肝海绵状血管瘤 E:肺癌 F:包虫病 G:肺脓肿
患者男,42岁,因“肝区胀痛1年余,间断咳嗽1个月”来诊。体重无明显变化。查体:肝区可触及一包块,达右肋缘下6cm,质地如软骨, 边界清,表面不平,移动性浊音(-)。
确诊为肝泡型包虫病的依据是(提示ELISA检测泡型棘球蚴抗原Em2结果为弱阳性,皮内试验 (+),因此支持包虫病的诊断,实施肝包虫病手术探查。术中见肝右叶,左内叶及尾状叶均为黄白色,质硬肿物占据,右叶局部有囊性感。切除小块组织活检,证实为肝包虫。穿刺右肝囊肿 吸出黄色混浊液体约500ml,用10%甲醛溶液灌洗 2次后,打开囊腔,为组织坏死液化所致不规则囊肿,无内囊结构,诊断为肝泡球蚴病伴中心坏死及肺转移。因肿物无法根治性切除,即行右半肝大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为肝泡球蚴病I2 级(增殖性)。)
A:患者在牧区工作,有误食虫卵的机会 B:肝区可触及一包块达右肋缘下6cm,质地如软骨 C:腹部CT:肝右叶及左内叶,尾状叶均为一巨 大低密度影所占据,右叶中央为更低密度之液性区 D:胸部X线片:右肺上,下叶各一圆形高密度影,直径约2cm E:ELISA检测泡型棘球蚴抗原Em2结果为弱阳性 F:穿刺肝右叶囊肿吸出黄色混浊液体,为不规 则囊肿,无内囊结构 G:术后病理报告为肝泡球蚴病I2级(增殖性)
患者男,56岁,农民,因“间断发热1个月,腰痛并活动受限1周”来诊。上午一般状况尚好,下午症状明显,畏寒,偶伴寒战,30 min后体温达39 ℃左右,有时高达40 ℃,热退时出现原因不明的大汗淋漓。在当地以“上呼吸道感染”口服阿莫西林及中药,退热等对症治疗,自述症状较前稍有好转,当地住院4~5 d后病情“缓解”出院。但1周后患者再次发热,同时出现全身关节游走性痛,反复发作1个月,症状进行性加重。1周腰痛并活动受限。自幼生长在内蒙古农村,无不良嗜好,自家有10余只羊。查体:T 38.5 ℃;被动体位,轻度贫血貌,消瘦;两侧腹股沟可触及多个0.5 cmx1.0 cm淋巴结,轻触痛;心,肺正常;肝肋下2.5 cm,质中,边缘钝,无压痛,脾肋下2 cm,无腹腔积液;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包括(提示 经过5 d治疗后,体温正常,腰痛明显好转,可下地活动。2周后血常规恢复正常,肝缩小至肋下1.0 cm,脾肋下未触及,因经济原因,病情好转出院。)
A:定期复检肝功能 B:目前的抗感染治疗继续2~3周 C:目前的抗感染治疗继续4~6周 D:停药观察 E:复查血常规 F:继续保肝治疗至肝功能恢复正常 G:复查肝炎病毒指标
患者男,42岁,因“肝区胀痛1年余,间断咳嗽1个月”来诊。体重无明显变化。查体:肝区可触及一包块,达右肋缘下6 cm,质地如软骨,边界清,表面不平,移动性浊音(-)。
目前考虑的诊断为(提示 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AFP正常;HBsAg(-),抗HCV(-)。腹部CT:肝右叶及左内叶,尾状叶均为一巨大低密度影所占据,密度不均,直径约16 cm,边界清楚,边缘有散在钙化灶,右叶中央为更低密度之液性区。胸部X线片:右肺上,下叶各一圆形高密度影,直径约2.5 cm。)
A:肝癌 B:肝硬化 C:肝脓肿 D:肝海绵状血管瘤 E:肺癌 F:包虫病 G:肺脓肿
患者男,42岁,因“肝区胀痛1年余,间断咳嗽1个月”来诊。体重无明显变化。查体:肝区可触及一包块,达右肋缘下6 cm,质地如软骨,边界清,表面不平,移动性浊音(-)。
确诊为肝泡型包虫病的依据是
A:患者在牧区工作,有误食虫卵的机会 B:肝区可触及一包块达右肋缘下6 cm,质地如软骨 C:腹部CT:肝右叶及左内叶,尾状叶均为一巨大低密度影所占据,右叶中央为更低密度之液性区 D:胸部X线片:右肺上,下叶各一圆形高密度影,直径约2 cm E:ELISA检测泡型棘球蚴抗原Em2结果为弱阳性 F:穿刺肝右叶囊肿吸出黄色混浊液体,为不规则囊肿,无内囊结构 G:术后病理报告为肝泡球蚴病I2级(增殖性)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61岁,发现黄疸2月,伴瘙痒,食欲减退,大便次数增多,体重明显减轻。体查:轻度黄疸,肝肋下3cm,在右肋下4cm可触及胆囊,无压痛
根据上述情况,下列哪些诊断是错误的? 提示:B超示胆囊明显增大,肝内胆管轻度扩大,胰头显示不清
A:胰头癌 B:壶腹部肿瘤 C:胆总管结石 D:肝内胆汁淤积 E:肝门部肿块
某女,44岁,既往健康,近二个月出现巩膜、皮肤黄染,呈进行性加重,无腹痛,略消瘦,体检见:肝肋下可触及,右上腹扪及肿大之胆囊,无触痛,无发热。
B超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则梗阻部位可能在
A:第一肝门处 B:Vater壶腹周围 C:胆总管下端 D:第二肝门处 E: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处
某女性患者,43岁,既往健康,近2个月出现巩膜、皮肤黄染,呈进行性加重,无腹痛,略消瘦,体检见:肝肋下可触及,右上腹扪及肿大之胆囊,无触痛,无发热。
B超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则梗阻部位可能在
A:第一肝门处 B:Vater壶腹周围 C:胆总管下端 D:第二肝门处 E: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处 F:肝内胆管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