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9岁,因“发现双肾上腺占位半个月”来诊。无皮质醇增多症的临床表现。患者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27年,高血压20余年。查体:BP 170/80 mmHg;BMI 24.2 kg/m2。实验室检查:血F 14.68 μg/dl(8 AM),8.26 μg/dl(0 AM),过夜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后1.9 μg/dl;经典2 d法:UFC对照日66.3 μg/24 h,小剂量服药后25.9 μg/24 h,大剂量服药后20.5 μg/24 h;ACTH 17.4~18.5 pg/ml。肾CT:双侧肾上腺多发结节,双肾多发囊肿。垂体MRI: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彩超:腹主动脉粥样硬化,双肾动脉未见明显狭窄。
如患者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不被抑制,ACTH<15 pg/ml,最可能的诊断是
A:原发性色素结节性肾上腺皮质病 B:ACTH非依赖性肾上腺大结节增生症 C:垂体性皮质醇增多症 D:无功能肾上腺意外瘤 E:异位ACTH综合征
依据《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
毒性药品处方
A:保存1年备查 B:保存2年备查 C:保存3年备查 D:保存4年备查 E:保存5年备查
(联用药物增加毒性或ADR的实例)
增加肾毒性和耳毒性的配伍用药是
A:肝素钠联用阿司匹林 B:普萘洛尔联用硝酸酯类 C:山莨菪碱联用盐酸哌替啶 D: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用依他尼酸 E:甲氧氯普胺联用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
某男性患者,68岁,因“发现双肾上腺占位半个月”来诊。无皮质醇增多症的临床表现。患者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27年,高血压20余年。查体:BP 170/80 mmHg;BMI 24.2 kg/m2。实验室检查:血F 14.68 μg/dl(8 AM),8.26 μg/dl(0 AM),过夜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后1.9 μg/dl;经典2 d法:UFC对照日66.3 μg/24 h,小剂量服药后25.9 μg/24 h,大剂量服药后20.5 μg/24 h;ACTH 17.4~18.5 pg/ml。肾CT:双侧肾上腺多发结节,双肾多发囊肿。垂体MRI: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彩超:腹主动脉粥样硬化,双肾动脉未见明显狭窄。
如患者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不被抑制,ACTH<15 pg/ml,最可能的诊断是
A:原发性色素结节性肾上腺皮质病 B:ACTH非依赖性肾上腺大结节增生症 C:垂体性皮质醇增多症 D:无功能肾上腺意外瘤 E:异位ACTH综合征
某综合性医疗机构排放经消毒处理后的污水,其水质检测结果为:粪大肠菌群≤900MPN/L,氯化法总余氯<3.5mg/L,消毒接触时间≥1.0小时,未检出肠道致病菌。经调查发现该医疗机构用氯化法消毒污水,经一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10~20mg/L;经二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15~25mg/L。该医疗机构污水的日常监测方法为:每日检测总余氯一次,每月检测粪大肠杆菌一次,未检测肠道致病菌。
该医疗机构用氯化法消毒污水的加氯量错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A:经一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10~20mg/L;经二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15~25mg/L B:经一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20~30mg/L;经二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10~20mg/L C:经一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30~50mg/L;经二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15~25mg/L D:经一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40~60mg/L;经二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15~25mg/L E:经一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50~70mg/L;经二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30~50mg/L
黄曲霉毒素(AF)是一种剧毒物质,不仅具有很强的急性毒性,也有明显的慢性毒性与致癌性。
AF的毒性主要表现为
A:肾毒性 B:肝毒性 C:神经毒性 D:生殖毒性 E:遗传毒性
慢性毒性是指机体长期甚至终生反复接触外源化学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实验周期长,人力、物力、财力耗费大,影响因素多,通常为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最后阶段。
对于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研究慢性毒性剂量-反应关系;确定受试物的LOAEL和NOAEL B:为制定人类接触的安全限量标准以及危险度评价提供毒理学依据 C:阐明慢性毒效应谱、毒作用特点和靶器官,观察慢性毒性作用的可逆性 D:A和B对 E:A、B、C都对
了解化学物的急性毒性作用,往往是毒理学研究中首先应该进行的工作。有人对某种新化学物进行经口急性毒性试验,根据他的实验设计请回答
关于经口急性毒性实验中染毒方式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灌胃是急性毒性试验中最常用的染毒方式 B:吞咽胶囊尤其适用于大、小鼠等动物 C:灌胃法的缺点为工作量大并可能伤及食管、误入气管 D:吞咽胶囊适用于易挥发、易水解和有异味的化学毒物 E:灌胃法的优点为剂量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