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贮存救灾材料和设备的硐室是()。
A:非常材料库 B:井下材料库 C:非常仓库
材料:地震发生后,国家马上成立了以__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总指挥部,__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连续几十个小时在一线指挥救灾;身先士卒,带领广大群众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谱写了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可歌可泣的感人画卷。世界各国如美,欧盟,日本、俄罗斯、沙特等国也援物派人进行经济援助。
请问材料体现了国家的哪些职能?在材料中是怎样体现的?(12分)
政治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世界各国如美,欧盟,日本、俄罗斯、沙特等国也援物派人进行经济援助。体现了国家对外职能:交流与合作职能,维和与促发职能。
解析见答案
材料一:“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各级部门积极抗震救灾。截至2008年9月1日,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671.6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598.15亿元,地方财政投入73.54亿元。此前,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要求各级财政税务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好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中可以适用于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
材料三:2008年6月初,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了一次“汶川大考,我来打分”的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公众对党和政府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满意率达到了94.8l%。其中得分最高的方面,调查显示排在前四位的是: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赶赴抗震救灾前线、迅速有效的应急反应和指挥部署、冒着余震的危险夜以继日地安抚灾区人民、情况危急时刻和看望灾区人民时的动情言语。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分析财政税收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两手抓”之间的辩证关系。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党和政府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何以得到民众的高度赞扬。
(1)①财政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级政府投入抗震救灾资金,有利于帮助灾区恢复经济建设,减轻灾害对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②财政可以调节资源配置。政府将大量资金投向地震灾区,可以引导各种社会资源抗震救灾。
③国家出台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体现了税收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可以促进灾区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社会稳定。
(2)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②抓好抗震救灾,尽快恢复灾区工农业生产和商业流通,重建家园,有利于整体经济运行和社会安定;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就能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稳固的物质保障和更强大的财力支持,这本身就是对灾区最有力的支援。
③在两者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要把抗震救灾和保持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只顾抗震救灾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也要反对借口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而忽视抗震救灾工作的错误做法。
(3)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__的宗旨。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党和政府把以人为本作为最高准则,生动地诠释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②我国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政府必须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我国政府切实履行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为灾后重建做了大量工作,因而赢得了高度赞扬。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主办了“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表彰活动,50位“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候选人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的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高尚品质让我们为之感动和自豪。举办“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表彰活动,有利于激励广大未成年人学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优秀品德,共同营造崇尚先进、学习选进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励广大未成年人奋发向上、健康成长。
(1)这一活动的开展体现了我国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坚持的核心和原则是什么?
(2)材料中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表现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道德榜样,我们应如何学习道德榜样、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2分)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2分)
(2)①重在实践。道德学习 和道德修养,必须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人们道德品质的提升,关键是落实在实践中。(2分)
②循序渐进。道德学习和实践,只能按照其固有 规律,有小到大,由近及远,由少到多,由浅入 深。(2分)
③学会慎独。在道德实践中,要严于自律,始终表里一致。(2分)
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灾情发生后,__、国务院决定成立以____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全盘统筹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紧急动员起来,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____、____等__同志不顾安危、不辞辛劳,亲临灾区指挥救灾,使灾区人民在困境中看到希望,极大地稳定了人心,极大地凝聚了力量。
材料二:2008年5月21日,____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央财政安排近千亿资金用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全力搜救被困人员,强化灾区防疫工作和灾区群众安置工作;抓紧抢修灾毁基础设施,重点抢护发生险情的水库、水电站和堰塞湖,严防次生灾害造成新的损失。
材料三:在__、国务院的领导和指挥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灾区开展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生死大营救:救援__突破禁区强行空降,不顾危险打通道路,舍生忘死废墟救人,创造了救援史上的奇迹;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有效组织抗灾自救,顾不上亲人生死,顾不上自己安危,在灾难面前显示了__人的优秀品格;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友爱互助、患难与共,表现出临危不乱的精神风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海内外中华同胞心相连,与灾区人民共抗天灾,所捐款项和物资均创共和国历史之最,极大地支持了抗震救灾斗争。
材料四:在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表现出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次大洗礼、集体主义精神的大检阅、爱国主义精神的大弘扬,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中华民族面对灾难奏出的时代最强音,是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精神保证。
(1)结合材料一、三,分析中国__在抗震救灾中是如何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的?(6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财政在救灾重建中的作用。(4分)
(3)结合材料四,说明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6分)
(4)请结合材料四,运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评述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4分)
【小题1】(1)①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全盘统筹指挥抗震救灾工作,保证了抗震救灾工作顺利进行。(2分)②坚持以人为本,亲民爱民,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进行抗震救灾。(2分)③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有效组织抗灾自救,发挥了__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分)
【小题2】(2)①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政府安排资金支持灾区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促进资源合理配置。(2分)②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灾后重建,强化灾区防疫工作和灾区群众安置工作。(2分)
【小题3】(3)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次大洗礼、集体主义精神的大检阅、爱国主义精神的大弘扬。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分)②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有利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2分)
【小题4】(4)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抗震救灾工作千头万绪,灾情环生,__、国务院尊重科学,精心组织,最大限度地排除险情,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2分)②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认识和利用规律。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正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2分)③在抗震救灾中,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相结合,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2分)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面对特大地震灾害,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强领导、科学指挥,始终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中国人民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新的壮丽诗篇。这场特大地震灾害,既是人世间的一场重大磨难,也是前进中的一场重大考验。总结反思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的原因,必将进一步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灾区人民排除万难重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可见,总结反思抗震救灾经验,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题以此为背景,考查党的地位作用、财政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小题1】第(1)问,切忌生搬教材,要求学生从材料一、三的分析中能够提炼出中国__组织领导抗震救灾的做法,然后上升到理性高度,进行语言转化。
【小题2】第(2)问,要审读材料二弄清国家财政资金的用途,然后结合教材相关知识,不难对接财政的作用。
【小题3】第(3)问,首先要思考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有哪些、抗震救灾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何关系,然后再思考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何积极作用。
【小题4】第(4)问,首先要明确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有哪些,然后据此审读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指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如何体现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技巧点拨:回答限制性论述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看清题目的要求。这是回答限制性题目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如上述试题每问都有要求结合的特定材料和问题指向。答题时,要从问题指向中圈定知识的模块范围和答题方向,从要求结合的特定材料中抓取有效信息。第二、要“限”而不“死”,注意思维的扩散。上题中大多数学生只注重答题特定要求,而忽略了限制性论述题答题也要注意知识间的迁移,在已限定的范围内同样需要扩散思维。如第四问,不仅要考虑尊重客观规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要强调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减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材料二:日本的第一个防灾法是《备荒储蓄法》,制定于明治13年,即1880年。之后,日本陆续制定了一系列专项灾害防治法律。1961年日本更制定了《灾害对策基本法》,这是日本灾害应对的基础性法律。迄今已进行了23次修改,平均每两年修改一次。可以说,日本的防灾法律体系已经比较完善。
——吴飞《日本防灾立法的体制和精神》《中国改革》2008年第7期
材料三:国土厅防灾局是日本中央防灾会议的日常办事机构,主要为政府制定全国防灾对策。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都制定了防灾对策规划。日本的都、道、府、县、市的消防局和消防队是地方紧急防灾对策本部所属的紧急救助队伍。日本重视建设“城市防灾中心”及完善公众社区的自救体系发挥着平时可进行防灾培训和对居民科普教育的基地的作用,遇到灾害时可起到防灾对策场所的功能。
——吴飞《日本防灾立法的体制和精神》《中国改革》2008年第7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结合史实从政治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三在救灾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近代明治维新和二战后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分析日本救灾减灾成功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反映出历史学的价值是什么?
(1)主要特点: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救灾与减灾相结合。注重预防(6分)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统治者的腐朽(6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注重立法、不断完善,政府专门机构、政府公助与民众自助相结合;注重制度化;(6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原因:明治维新和二战后改革,政治上的民主化,促进对民生的关注:经济上近代化和经济崛起为日本救灾奠定了经济基础;文化上明治维新以来的重视科技、教育。(6分)
(3)借鉴、吸取人类智慧,古为今用(2分)
略
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材料二 1932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说:“什么是衡量进步的标准?那不是看已经拥有很多的人是否能获得更多,而是看那些几乎一无所有的人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保障!”
材料三 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美国政府为解决大量工人失业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
(1)特点: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救灾与减灾相结合;
(2)做法:直接救济;以工代赈。
意义:增加就业,刺激了消费和生产;缓和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3 )生产力提高;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4)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为福利政策提供了物质保障;克服福利政策带来的弊端,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
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材料二: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8至13岁的儿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小时教育时间;13至19岁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1847年5月,十小时工作的提案在下院通过,6月8日“十小时法案”得到王室批准成为法令。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材料三: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国、隋朝在救灾、减灾方面的重要举措是什么?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为解决大量工人失业的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
(1)特点: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救灾与减灾相结合;举措:秦国修建都江堰、隋朝设洛口仓等。
(2)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劳动者权益。成因:工业革命后工人受剥削沉重,工人运动兴起;统治阶级维护政权的需要;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3)做法:直接救济:以工代赈。意义:增加就业,刺激了消费和生产;缓和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4)生产力提高: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5)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为福利政策提供了物质保障;克服福利政策带来的弊端,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材料二 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8~13岁的儿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小时教育时间;13~19岁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1847年5月,十小时工作的提案在下院通过,6月8日“十小时法案”得到王室批准成为法令。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材料三 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负,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
(1)特点: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救灾与减灾相结合。(4分)
(2)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劳动者权益。 成因:工业革命后工人受剥削沉重,工人运动兴起;统治阶级维护政权的需要;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的发展。(4分)
(3)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为福利政策提供了物质保障;克服福利政策带来的弊端,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4分)
略
截止2007年8月27日,我国2007年救灾应急响应启动情况如下:读材料,完成小题。下列省级行政区中,不可能启动台风救灾应急响应的是( )
A:甘肃 B:浙江 C:福建 D: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