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线摄影中,X线束是以焦点作为顶点的锥形放射线束,将被照体G置于焦点与胶片之间时,因为几何投影关系,一般被照体离开焦点一定的距离a(焦-肢距),胶片离开肢体一定的距离b(肢-片距)。所以,肢体在X线胶片上的影像S要比肢体G大,是被放大了的影像,S与G之比即影像的放大率M,而且胶片离肢体越远,影像放得越大。国际放射学界公认:当照片上的半影模糊值<0.2mm时,人眼观察影像毫无模糊之感;当半影模糊值=0.2mm时,人眼观察影像开始有模糊之感。故0.2mm的半影模糊值就是模糊阈值。
关于M=1+b/a,叙述正确的是
A:M表示放大率 B:a表示肢-片距 C:b表示焦-片距 D:影像放大对像质的影响大于变形 E:放大对成像是有害的
在X线摄影中,X线束是以焦点作为顶点的锥形放射线束,将被照体G置于焦点与胶片之间时,因为几何投影关系,一般被照体离开焦点一定的距离a(焦-肢距),胶片离开肢体一定的距离b(肢-片距)。所以,肢体在X线胶片上的影像S要比肢体G大,是被放大了的影像,S与G之比即影像的放大率M,而且胶片离肢体越远,影像放得越大。国际放射学界公认:当照片上的半影模糊值<0.2mm时,人眼观察影像毫无模糊之感;当半影模糊值=0.2mm时,人眼观察影像开始有模糊之感。故0.2mm的半影模糊值就是模糊阈值。
关于H=F×b/a=F×(M-1),叙述错误的是
A:H表示半影模糊 B:F表示焦点大小 C:b表示焦-肢距 D:M表示放大率 E:M=1+0.2/F
“有些S是M,所有P不是M,所以有些S不是P”这个三段论是().
A:第一格EIO式 B:第二格EIO式 C:第三格EIO式 D:第四格EIO式
以“有S是M,所有P不是M”为前提进行三段论推理,将所得结论再进行变形法直接推理,可得出的结论有().
A:有非P是S B:有P不是S C:所有P不是S D:有S是P E:有S是非P
以“没有M不是P”和“有的S是M”为前提进行推理,其结论是().
A:没有S是P B:没有S不是P C:有的S是P D:有的S不是P
以“所有P是M,有S不是M”为前提,进行三段论推理,其正确的结论是()。
A:有的S是P B:所有S都是P C:有的S不是P D:所有S都不是P
以“所有P是M,所有S不是M”为前提进行三段论推理,可必然推出()。
A:SEP B:SAP C:SIP D:SOP E:没有S不是P
所有的S是P换质:()
A:所有S是非P B:所有S不是P C:所有S不是非P D:有些S是P
某建筑场地土层分布和剪切波速为:0~2.0m,填土,υs=150m/s;2~5.0m粉质黏土,υs=200m/S;5~10m淤泥质粉质黏土,υs=100m/s;10~15m粉质黏土,υs=300m/s;15~17m孤石,υs=600m/s;17~25m粉质黏土,υs=300m/s;25m以下基岩,υs>500m/s。在计算深度内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接近()。
A:170m/s B:179m/s C:200m/s D:210m/s
某场地地层资料如下:
① 0~3 m黏土,vs=150m/s;
② 3~18 m砾砂;vs=350m/s
③ 18~20 m玄武岩,vs=600m/s;
④ 20~27 m黏土,vs=160m/s;
⑤ 27~32 m黏土vs=420m/s;
⑥ 32 m以下,泥岩,vs=600m/s。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②等效剪切波速为()。
A:234.5 m/s B:265.4 m/s C:286.4 m/s D:302.2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