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检病例,男性,76岁,因全心衰竭死亡。肺组织病理报告: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红细胞,水肿液及吞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间质有纤维组织增生

肺脏病变应诊断为

A:急性肺淤血 B:慢性肺淤血 C:大叶性肺炎充血水肿期 D:大叶性肺炎红色肝变期 E:小叶性肺炎

ARDS时常用的“肺开放”策略指吸气时用吸气压(PIP)使萎陷的肺泡复张,呼气时加以一定水平的PEEP维持肺泡开放。

萎陷肺泡的特点是

A:使萎陷肺泡复张的压力较小 B:萎陷肺泡的表面张力增大 C:打开一个萎陷的肺泡与维持已复张肺泡保持开放所需的压力是相同的 D:萎陷肺泡主要局限于非下垂部位 E:萎陷肺泡是均匀分布的

ARDS时常用的“肺开放”策略指吸气时用吸气压(PIP)使萎陷的肺泡复张,呼气时加以一定水平的PEEP维持肺泡开放。

“肺开放”策略可根据压力(P)-容量(V)曲线来选择合适的PIP和PEEP。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在P-V曲线的初始段和末段分别有一个拐点,称为下拐点和上拐点(或称低拐点和高拐点) B:上拐点处所对应的压力使整个肺完全开放,当PIP高于此值时,可导致肺泡的过度膨胀 C:下拐点处所对应的压力是使肺泡保持开放的临界压力值,如果PEEP低于此值,一部分肺泡将再次塌陷 D:确保PEEP被设置在恰好高于下拐点值 E:PEEP值越高越有利于改善氧合

根据免疫效应细胞的比例不同,可将ILD的肺间质和肺泡炎症分为

A:间质细胞型肺泡炎 B:免疫细胞型肺泡炎 C:淋巴细胞型肺泡炎 D:中性粒细胞型肺泡炎 E:炎症细胞型肺泡炎

女性,42岁。渐进性加重的气急近6个月。无特殊职业接触史。X线和CT示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未见蜂窝状改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白细胞总数3.5x10/L,淋巴细胞占0.38,CD/CD=2.5,肺泡巨噬细胞占0.60,中性粒细胞占0.02。

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风湿病 B: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 C:结节病 D: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E: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

女性,42岁。渐进性加重的气急近6个月。无特殊职业接触史。X线和CT示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未见蜂窝状改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白细胞总数3.5x10/L,淋巴细胞占0.38,CD/CD=2.5,肺泡巨噬细胞占0.60,中性粒细胞占0.02。

为进一步确定诊断和活动性,应该进行的检查是

A:肺活检,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测定(67Ga)肺扫描 B:肺功能 C:MRI D:抗核抗体 E:类风湿因子

某女性患者,43岁,渐进性加重的气急近6个月。无特殊职业接触史。X线和CT示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未见蜂窝状改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白细胞总数3.5×10/L,淋巴细胞占0.38,CD/CD=2.5,肺泡巨噬细胞占0.60,中性粒细胞占0.02。

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风湿病 B: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 C:结节病 D: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E: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

某女性患者,43岁,渐进性加重的气急近6个月。无特殊职业接触史。X线和CT示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未见蜂窝状改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白细胞总数3.5×10/L,淋巴细胞占0.38,CD/CD=2.5,肺泡巨噬细胞占0.60,中性粒细胞占0.02。

为进一步确定诊断和活动性,应该进行的检查是

A:肺活检、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测定(67Ga)肺扫描 B:肺功能 C:MRI D:抗核抗体 E:类风湿因子

某男性患者,61岁,进行性呼吸困难、间断发热1年,伴有干咳,偶有黄白痰,活动后气短明显,有间断发热,在当地按"肺炎"抗炎治疗效果不佳,近一周气短症状加重来诊。查体:慢性病容,呼吸略促,口唇发绀,双肺背部可闻及Velcro啰音,心率100次/分,无杂音,可见杵状指。肺CT示两肺中下叶弥漫性结节、网格状阴影,近胸膜下可见蜂窝肺改变。肺功能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降低。无特殊环境接触史和用药史。

以下哪些不属于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A:特发性肺纤维化 B: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 C:急性间质性肺炎 D:结节病 E:过敏性肺泡炎 F:肺泡蛋白沉积症 G: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H: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I:脱屑性间质性肺炎 J: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 K:隐源性机化性肺炎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