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女,4岁,因“尿频1周”来诊。入睡后无尿频。曾查尿常规示隐血(+~++),无其他不适。

多次查尿常规示RBC0~偶见/HP,最可能的诊断为

A:急性肾炎 B:外阴炎 C:IgA肾病 D:胡桃夹现象 E:高钙尿症

患者,女,40岁,双下肢紫癜伴血尿3天,无发热,腹痛,黑便,l周前出现咽痛,体检:双下肢可见大小不等,对称分布的暗红色紫癜,按之不褪色,血小板计数150x10/L,尿常规示潜血(++),蛋白(++),凝血时间7分钟,血小板凝集功能正常,骨髓象正常

提示:该患者临床表现为腹痛,黑便,双下肢可见,暗红色紫癜,尿常规示潜血(++),蛋白(++)。提问:初步诊断该患者属于的类型是

A:单纯皮肤型 B:腹型 C:关节型 D:肾型 E:混合型

 患者男,62岁,体检。既往无特殊病史。胸部X线,B型超声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尿常规,生化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但化学法粪隐血试验阳性。

受检者胶体金法粪隐血试验呈阳性,则应考虑的诊断或进一步检查是

A:脂肪泻 B:痔疮出血 C:消化道溃疡 D:消化道肿瘤 E:肠镜检查 F:肠套叠

女性,52岁,既往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因发热,意识模糊,精神异常,黄疸,血尿3天入院。血常规:白细胞10.6x10/L,血小板50x10/L,HGB60g/L,网织红细胞升高,间接胆红素升高,红细胞脆性试验0.6%。尿常规:红细胞(+++),隐血(+++),蛋白(++)。血片中见大量红细胞碎片。BT延长,PT,PCT正常。骨髓红系,巨系增生活跃

患者贫血的原因是

A:慢性病性贫血 B:溶血 C:红细胞生成素活性下降 D:骨髓抑制 E:以上均不是

女性,67岁。反复尿频,尿急,尿痛15年,再发伴发热2天,尿常规白细胞25~30/HP,蛋白(+),中段尿培养(+),尿pH7.5,尿SG 1.015,血Cr 128μmol/L,BUN 7.5mmol/L。

患者经治疗2周后症状消失,复查尿常规(-),进一步的处理是

A:停用抗生素1周及1个月后复查尿常规及尿培养 B:继续使用至4周后停用 C:改用另一敏感抗生素继续治疗2周,如此交替,共2~4个月后停用 D:联用另一敏感抗生素继续治疗2周后停用 E:改用低剂量抗菌药物抑制疗法

23岁男性农民,11月份因发热、头痛、呕吐3天为主诉入院。体检:面颈部潮红,双腋下少许出血点。化验:尿常规蛋白(++),红细胞3~10个/HP,末梢血象:WBC23.0×10/L,异型淋巴10%,PLT48×10/L。

住院2天后,热退但症状加重,出血点增加,四肢厥冷,脉搏细弱,BP80/60mmHg,此时对该患者的治疗原则首先是

A:积极补充血容量 B:以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为主 C:以应用激素为主 D:以纠正酸中毒为主 E:以输入胶体液为主

某女,52岁,既往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因发热、意识模糊、精神异常,黄疸、血尿3天入院。血常规:白细胞10.6×10/L,血小板50×10/L,HGB60g/L,网织红细胞升高,间接胆红素升高,红细胞脆性试验0.6%。尿常规:红细胞(+++),隐血(+++),蛋白(++)。血片中见大量红细胞碎片。BT延长,PT、PCT正常。骨髓红系、巨系增生活跃

患者贫血的原因是

A:慢性病性贫血 B:溶血 C:红细胞生成素活性下降 D:骨髓抑制 E:以上均不是

某女性患者,68岁,反复尿频、尿急、尿痛15年,再发伴发热2天,尿常规白细胞25~30/HP,蛋白(+),中段尿培养(+),尿pH7.5,尿SG 1.015,血Cr 128μmol/L,BUN 7.5mmol/L。

患者经治疗2周后症状消失,复查尿常规(-),进一步的处理是

A:停用抗生素1周及1个月后复查尿常规及尿培养 B:继续使用至4周后停用 C:改用另一敏感抗生素继续治疗2周,如此交替,共2~4个月后停用 D:联用另一敏感抗生素继续治疗2周后停用 E:改用低剂量抗菌药物抑制疗法

某女性患者,67岁,反复尿频、尿急、尿痛15年,再发伴发热2天,尿常规白细胞25~30个/HP,尿蛋白(+),中段尿培养(+),尿pH7.5,尿SG1.015,血Cr128μmol/L,BUN7.5mmol/L。

患者经治疗2周后症状消失,复查尿常规(-),进一步的处理是

A:停用抗生素1周及1个月后复查尿常规及尿培养 B:继续使用至4周后停用 C:改用另一敏感抗生素继续治疗2周,如此交替,共2~4个月后停用 D:联用另一敏感抗生素继续治疗2周后停用 E:改用低剂量抗菌药物抑制疗法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