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50岁,因“腮腺肿大3年,近6个月生长迅速”来诊。切除肿物,直径约5 cm,有包膜。组织学检查:部分区域主要由黏液软骨样间质和多种结构的上皮细胞巢;部分区域上皮细胞明显异型性,核大,深染,核分裂及坏死。未见包膜穿透。

在涎腺肿瘤中,不具有囊性,乳头状或筛状形态生长特征的是

A:黏液表皮样癌 B:腺泡细胞癌 C:囊腺癌 D:腺样囊性癌 E:多形性低分化腺癌 F:透明细胞癌 G:导管癌

 患者男,16岁,因“运动后上腹部胀痛”来诊。胃镜:胃体部后壁隆起性肿块,3 cmx5 cm。胃镜超声:肿块累及胃壁肌层。行肿块穿刺组织学检查:病变由较单一的上皮样细胞组成,细胞排列呈片状,细胞间质缺乏胶原,血管丰富扩张。

在儿童胃上皮样细胞性病变或肿瘤中,应在诊断中优先考虑的是

A:低分化癌 B:大B细胞性淋巴瘤 C:神经内分泌肿瘤 D:胃肠道间质肿瘤 E:平滑肌母细胞瘤

 不同的组织和细胞再生能力不一样。

增生能力最差的细胞是

A:神经元细胞 B:神经胶质细胞 C:神经纤维细胞 D:施万细胞 E:神经小胶质细胞

病历摘要:男性患者,35岁,臀部斑块3年,无瘙痒,皮损向四周缓慢扩展。体查:臀部见直径6cm大小斑块,表明粗糙不平,皮损表面有较深沟纹相隔,挤压时可有脓液从裂隙中渗出。皮损中央见一1cm萎缩性瘢痕。斑块界清,外周绕以红晕。该患者行皮肤病理活检示:聚集成群的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中心干酪样坏死,外围密集淋巴细胞浸润。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结核样型麻风 B:盘状红斑狼疮 C:寻常狼疮 D:疣状皮肤结核 E:孢子丝菌病 F:硬红斑

病历摘要:男性患者,35岁,臀部斑块3年,无瘙痒,皮损向四周缓慢扩展。体查:臀部见直径6cm大小斑块,表明粗糙不平,皮损表面有较深沟纹相隔,挤压时可有脓液从裂隙中渗出。皮损中央见一1cm萎缩性瘢痕。斑块界清,外周绕以红晕。该患者行皮肤病理活检示:聚集成群的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中心干酪样坏死,外围密集淋巴细胞浸润。

疣状皮肤结核最常见于

A:面部,臀部 B:双手背,指背 C:臀部,胸背部 D:四肢,面部 E:颈部和背部

黏附分子也是一类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分子,黏附分子家族庞大,目前发现的黏附分子基因有近百种,常见的黏附分子有ICAM,VCAM,E-选择素,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选择素和上皮黏蛋白等。

这些细胞黏附分子中,参与淋巴细胞和血小板沿血管壁的滚动,从而间接介导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在HEV归巢的是

A:ICAM B:P-选择素 C:VCAM D:E-选择素 E: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F:上皮黏蛋白

黏附分子也是一类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分子,黏附分子家族庞大,目前发现的黏附分子基因有近百种,常见的黏附分子有ICAM,VCAM,E-选择素,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选择素和上皮黏蛋白等。

这些细胞黏附分子中,在未致敏淋巴细胞经HEV归巢到外周淋巴结和派氏结合淋巴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A:ICAM B:上皮黏蛋白 C:VCAM D:E-选择素 E:P-选择素 F:L-选择素

女,56岁,右上腹痛伴发热一周,有糖球病病史。体检:腹肌紧张,右上腹有压痛和反跳痛;检验结果:血红蛋白114g/L,血小板312x10/L,白细胞35x10/L。白细胞分类:中性成熟粒细胞85%,淋巴细胞8%,单核细胞2%,幼稚细胞5%,粒细胞可见毒性改变

白细胞增多首先考虑下列哪种疾病

A:CML 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急性白血病 D:类白血病反应 E:骨髓纤维化

某男,25岁,冠状沟处见两个菜花状赘生物,直径分别为0.5cm和0.6cm。显微镜下表现为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上皮内可见胞质空亮,核皱缩或呈蜘蛛样的细胞。

诊断应为

A:Bowen样丘疹病 B:Bowen病 C:尖锐湿疣 D:鳞状上皮乳头状瘤 E: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某女性患者,42岁,右侧乳腺肿块,直径5cm,边界不清,切面鱼肉样,镜下见小印戒样细胞,间质明显黏液样,形成"肺水肿"样结构,并有丰富的枝芽状毛细血管。

此"小印戒样细胞"为

A:脂肪母细胞 B:假脂肪母细胞 C:透明细胞 D:淋巴细胞 E:上皮样平滑肌细胞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