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40岁。上腹部不适,反酸,嗳气4个月,胃镜示胃窦部黏膜充血,小条纹状糜烂,取活检2小块。

对该病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是胃黏膜最常见的病变 B:胃窦部最常见 C:胃镜可见黏膜充血,水肿,深红色 D:病变可达黏膜肌层 E:多可治愈

患者,男,35岁。因自觉胃部不适,胃镜活检为“腺癌”。做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巨检:胃窦部近小弯侧见一溃疡型肿块,大小2cmx1cmx0.8cm,其余黏膜皱襞完整。

镜检示异型腺体增生,局限于黏膜内(如图),最准确的病理诊断为 ( )

A:高分化腺癌 B:早期胃癌(中分化腺癌) C:中分化腺癌 D:低分化腺癌 E:印戒细胞癌

 患者女,45岁,主因“间断反酸,胃灼热5年,加重3周”就诊,5年前行胃镜检查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近3周上述症状加重,并自觉吞咽困难,上消化道造影未见占位性病变。

最可能为其病理表现的是(提示 患者经胃镜检查考虑为反流性食管炎,SSBE,于食管下端取活检,病理诊断为Barrett食管。)

A:红色病变累及全周并且长度≥3 cm B:未累及全周或虽累及全周但长度< 3 cm C:红色病变长度≥3 cm D:红色病变长度< 3 cm E:红色病变长度<1 cm

患者女,45岁,主因“间断反酸,胃灼热5年,加重3周”就诊,5年前行胃镜检查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近3周上述症状加重,并自觉吞咽困难,上消化道造影未见占位性病变。

最可能为其病理表现的是(提示:患者经胃镜检查考虑为反流性食管炎,SSBE,于食管下端取活检,病理诊断为Barrett食管。)

A:红色病变累及全周并且长度≥3cm B:未累及全周或虽累及全周但长度<3cm C:红色病变长度≥3cm D:红色病变长度<3cm E:红色病变长度<1cm

患者男,60岁。心窝部饥饿性疼痛十余年,近年来发作频繁,疼痛规律消失,经胃镜证实为十二指肠球后溃疡。

该患者出血后4小时,经抢救输血等治疗后,脉搏140次/分,血压80/50mmHg,宜采取

A:加大输液量,加用升压药 B:用冰氯化钠注射液,去甲肾上腺素液灌洗胃腔 C:紧急作胃镜检查 D:快速输血,立即手术 E:胃内灌注凝血酶

患者,男,45岁,胃溃疡史8年。近1个月来上腹不适,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明显加重,体重下降3kg。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癌,拟行胃大部切除术。

怀疑有上述并发症时,护士可建议患者首选的检查是

A:X线造影 B:粪便潜血试验 C:胃镜检查 D:胃酸测定 E:血常规

男性,60岁,心窝部饥饿性疼痛10余年,近年来发作频繁,疼痛规律消失,经胃镜证实为十二指肠球后溃疡。

该病人出血后4小时,经抢救输血等治疗后,脉搏140次/分,血压80/50mmHg,宜采取

A:加大输液量,加用升压药 B:用冰氯化钠注射液,去甲肾上腺素液灌洗胃腔 C:紧急作胃镜检查 D:快速输血,立即手术 E:胃内灌注凝血酶

某女,46岁,间歇上腹隐痛、饱胀不适6年,查体无异常。胃镜检查胃黏膜稍苍白,变薄,可见黏膜下血管网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征病变是

A:黏膜腺体萎缩 B:黏膜炎症 C:血清自身抗体阳性 D:肠上皮化生 E:假幽门腺化生

某女,46岁,间歇上腹隐痛、饱胀不适6年,查体无异常。胃镜检查胃黏膜稍苍白,变薄,可见黏膜下血管网

浅表性胃炎胃镜改变正确的是

A:皱襞平坦 B:皱襞变细 C:黏膜苍白 D:可透见黏膜下血管网 E:黏膜红白相间,散在糜烂、渗出

某男,53岁,餐后上腹饱胀不适,无规律性上腹隐痛1年余。胃镜检查见胃窦部黏膜苍白,黏膜皱襞变细,可见蓝色血管纹,取少量组织做活检。

胃镜所取组织在显微镜下主要表现为

A:胃黏膜浅层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B:胃黏膜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C:胃黏膜内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D:胃固有腺体减少、肠上皮化生及慢性炎细胞浸润 E:胃固有腺增生并有少量慢性炎细胞浸润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