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30岁,进食时左侧颌下区肿胀疼痛.进食后数小时逐渐消退。颌下腺导管开口处红肿,轻压腺体导管口溢脓
如果确诊涎石位于颌下腺导管与腺体交界处,治疗多采用
A:保守疗法 B:抗生素治疗 C:颌下腺切除术 D:颌下腺导管取石术 E:颌下腺导管结扎术
患者女,35岁,3周前因急性重型胰腺炎入院,一直进行肠外营养,采用的是右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途径。1 d前,患者出现寒战,发热,最高38.5 ℃,医生考虑导管相关性败血症可能。
下面不支持导管相关性败血症的诊断的是
A:较长时间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B: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C:机体其他部位无明显感染迹象 D:血培养阳性,为大肠埃希菌 E:血培养和导管培养得到相同的微生物生长
患者女,35岁,3周前因急性重型胰腺炎入院,一直进行肠外营养,采用的是右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途径。1d前,患者出现寒战,发热,最高38.5℃,医生考虑导管相关性败血症可能。
下面不支持导管相关性败血症的诊断的是
A:较长时间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B: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C:机体其他部位无明显感染迹象 D:血培养阳性,为大肠埃希菌 E:血培养和导管培养得到相同的微生物生长
某男性患者,31岁,进食时左侧颌下区肿胀疼痛.进食后数小时逐渐消退。颌下腺导管开口处红肿,轻压腺体导管口溢脓
如果确诊涎石位于颌下腺导管与腺体交界处,治疗多采用
A:保守疗法 B:抗生素治疗 C:颌下腺切除术 D:颌下腺导管取石术 E:颌下腺导管结扎术
患者叶某,男性,32岁,进食时左侧颌下区肿胀疼痛.进食后数小时逐渐消退。颌下腺导管开口处红肿,轻压腺体导管口溢脓
如果确诊涎石位于颌下腺导管与腺体交界处,治疗多采用
A:保守疗法 B:抗生素治疗 C:颌下腺切除术 D:颌下腺导管取石术 E:颌下腺导管结扎术
某男性患者,41岁,腮腺无痛性肿物4年,近半年明显增大就诊。镜下见瘤细胞呈梭形和浆细胞样,两种细胞同时存在,这些细胞聚集成条索或团块,导管样结构少见。
最可能的病理诊断是
A:多形性腺瘤 B:Warthin瘤 C:基底细胞腺瘤 D:腺泡细胞癌 E:肌上皮瘤
某男性患者,41岁,腮腺无痛性肿物4年,近半年明显增大就诊。镜下见瘤细胞呈梭形和浆细胞样,两种细胞同时存在,这些细胞聚集成条索或团块,导管样结构少见。
鉴别诊断时最需与该疾病鉴别的是
A:淋巴上皮涎腺炎 B:淋巴上皮囊肿 C:浆细胞肿瘤 D:嗜酸细胞腺瘤 E:基底细胞腺瘤
老年女性,66岁,发现右乳腺无痛性肿物1个月,逐渐长大,边界不清,不易活动。大体切面鱼肉状,镜下显示梭形细胞排列成束状或漩涡状,胞质较丰富,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局灶有坏死,未见上皮成分。
如部分区域导管上皮增生,导管内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管腔,细胞形态多样,该疾病应诊断为
A:浸润性导管癌 B:腺病伴普通型导管增生 C:纤维腺瘤伴导管内原位癌 D:纤维腺瘤伴普通型导管增生 E:不典型导管增生
老年女性,66岁,发现右乳腺无痛性肿物1个月,逐渐长大,边界不清,不易活动。大体切面鱼肉状,镜下显示梭形细胞排列成束状或漩涡状,胞质较丰富,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局灶有坏死,未见上皮成分。
如病变中一个导管内部分细胞呈单形性,细胞排列成筛状,并可见分裂象,则应诊断为
A:导管内原位癌 B:腺病伴普通型导管增生 C:纤维腺瘤伴导管内原位癌 D:纤维腺瘤伴普通型导管增生 E:纤维腺瘤伴不典型导管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