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18岁。确诊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该药物治疗脑脊髓膜炎的机制是
A:分布于脑脊液中,与细菌细胞膜结合,破坏细胞膜结构 B:分布于脑脊液中,破坏细胞壁使水分内渗 C:分布于脑脊液中,抑制依赖于DNA的RNA多聚酶 D:分布于脑脊液中,抑制70S始动复合物的形成 E:分布于脑脊液中,与转肽酶结合,阻止细胞壁黏肽合成
1950~1979年连续30年间保定市每9年出现一次有规律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
现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呈现
A:散发 B:暴发 C:流行 D:大流行 E:短期波动
某女性患者,19岁,确诊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该药物治疗脑脊髓膜炎的机制是
A:分布于脑脊液中,与细菌细胞膜结合,破坏细胞膜结构 B:分布于脑脊液中,破坏细胞壁使水分内渗 C:分布于脑脊液中,抑制依赖于DNA的RNA多聚酶 D:分布于脑脊液中,抑制70S始动复合物的形成 E:分布于脑脊液中,与转肽酶结合,阻止细胞壁黏肽合成
脊髄受压的病理因素有
A:脊柱脱位 B:移位的碎骨片 C:受伤的椎间盘 D:皱褶的黄韧带 E:血肿
脊髄的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 )
A: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 B:硬脊膜、软脊膜、蛛网膜 C:软脊膜、蛛网膜、硬脊膜 D:蛛网膜、软脊膜、硬脊膜 E:蛛网膜、硬脊膜、软脊膜
男,10岁。发热头痛,呕吐3天,嗜睡半天,与7月10号入院,既往体检,查体:T38.6度,P112次/分,R20次/分,BP130/75mmHg,神志不清,皮肤未见出血点,心肺未见异常,腹软,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颈抵抗(+),双侧Babinski征(+)。实验室检查:血WBC12.4×109/L,中性粒细胞0.70,淋巴细胞0.30要穿脑髄液检查:压力200mmH20,WBC170×l06/L,单核0.66,多核0.34,蛋白1.lg/L,糖4.2mmol/L,氯化物115mmol/L。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肾综合征出血热 C:流行性脑脊髄膜炎 D:结核性脑膜炎 E:隐球菌性脑膜炎
脊髄的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
A: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 B:硬脊膜、软脊膜、蛛网膜 C:软脊膜、蛛网膜、硬脊膜 D:蛛网膜、软脊膜、硬脊膜 E:蛛网膜、硬脊膜、软脊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