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30岁,近半年来常感腹痛,排粪次数增多,呈果酱样糊状外观,经抗生素治疗未见好转。血常规:WBC 16.4x10/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75。尿常规正常。粪常规:脓性黏液粪便带血,腥臭味;镜检WBC (++),RBC (++++)并成堆,吞噬细胞多量和夏科-莱登结晶少许。

可能出现果酱样粪便的情况有

A:霍乱 B:肠套叠 C:阿米巴痢疾 D:进食大量番茄 E:食用大量巧克力 F:胃溃疡

 患者女,46岁,与朋友聚餐后次日水样腹泻(6~8次/d),伴下腹痉挛性疼痛,2 d后症状加重,并出现发热(38.9 ℃),在当地县医院进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2x10/L,粪常规:WBC及RBC满视野,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即静脉给予左氧氟沙星及甲硝唑治疗。5 d后出现黏液血便(8~12次/d),伴腹胀,仍然发热,体温最高达39.5 ℃。

下一步该患者最合理的处理是(提示 血压:120/60 mmHg,心率:90次/min;肠鸣音:8~10次/min;WBC 14x10/L,Hb 100 g/L;粪常规:WBC及RBC满视野。)

A:粪细菌培养 B:血培养 C:腹部X线平片 D:腹部CT E:结肠镜 F:输血并更换抗生素 G:粪找阿米巴滋养体

 患者男,20岁,因“发热伴腹痛,腹泻3d”来诊。排粪10余次/d,初为稀粪,后为黏液脓血粪 ,伴里急后重。粪常规:RBC5~10/HP, WBC20~25/HP。

粪培养:志贺菌生长,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 ,头孢曲松钠中度敏感。该患者病情迁延,病程超过2个月,其肠道病理改变的特点是

A:直肠和乙状结肠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B:直肠和乙状结肠黏膜水肿和肠壁增厚,肠黏膜溃疡不断形成和修复,导致瘢痕和息肉形成 C:盲肠和升结肠有散在深溃疡,周围有红晕, 肠黏膜大多正常 D: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轻微,仅可见充血水肿 E:病变位于结肠黏膜层,有浅溃疡,隐窝脓肿 ,杯状细胞减少

某女性患者,66岁,体检发现粪便OBT化学法阳性。患者无胃病史,未服用任何药物,查体、X线、B超、心电图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血液生化、尿常规等检查正常。

粪便OBT阳性应首先考虑的是

A:报告质量可靠 B:将标本稀释处理再检测 C:嘱患者马上重新采集粪标本 D:检查所用的试剂 E:嘱患者素食3d后复查

某男性患者,22岁,因“腹泻、呕吐20h”来诊。患者排粪20余次,水样粪,无腹痛,无发热,尿少,呈中度脱水。血常规:HB160g/L,RBC5.6×10/L,WBC10.4×10/L。

霍乱患者的粪呈“米泔水样”,是因为

A:粪含有大量红细胞 B:粪含有大量黏液组织 C:粪含有大量脓细胞 D:缺乏胃酸,消化不良 E:肠液中黏液过多,胆汁过少

某女性患者,36岁,因“反复腹泻6个月,再次发作3d”来诊。3d前进食生冷食物;黄色稀粪,带脓血,6~8次/d。查体:右下腹隐痛。粪常规:RBC(+),WBC(+++)。

现阶段患者不能应用的抗生素为(提示2d后粪便呈黏液脓血粪,里急后重更为明显。)

A:喹诺酮类 B:SMZ-TMP C:阿奇霉素 D:红霉素 E:多西环素 F:庆大霉素 G:氨苄西林 H:青霉素 I:卡那霉素

常规粪便标本收集,错误的是()

A:清洁防水纸盒、塑料盒为较理想容器 B:首先挑取粘液脓血部分送检 C:标本新鲜 D:灌肠标本可送检 E:粪便标本不应混有尿液

常规粪便标本收集,错误的是()

A:灌肠标本不可送检 B:挑取黏液脓血部分送检 C:标本新鲜送检 D:混有尿液的粪便标本 E:清洁防水纸盒、塑料盒为较理想容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