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43岁,左小腿近膝部深部软组织内见肿瘤,无疼痛。术中肿瘤与腱鞘紧密相连,肿瘤直径约3.5 cm,切面呈灰白,灰红色,鱼肉状。

病理诊断为(提示 镜下进一步观察:瘤细胞间见肥大细胞散在,局灶区见上皮样细胞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梭形肿瘤细胞AE1/AE3(+),EMA(+),vimentin(+),bcl-2(+),CD99(+),calponin(+),CD34(-),S-100(-),WT1(-),desmin(-),SMA(-)。)

A:双相型滑膜肉瘤 B:单相上皮型滑膜肉瘤 C:平滑肌肉瘤 D:纤维肉瘤 E: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F:单相纤维型滑膜肉瘤 G:差分化型滑膜肉瘤

 患者男,53岁,左臀部皮下发现孤立性肿块3年,肿块直径约3.5 cm。大体检查:肿瘤卵圆形,边界清楚,似有纤维性包膜,质硬,切面呈灰白色石灰样。

光镜下:肿瘤周边可见骨小梁,肿瘤由多个细胞密度不均的小叶组成,瘤细胞呈短条束状,网格状排列,瘤细胞间见胶原纤维,部分似骨样组织,可见黏液样基质,核分裂象少见。最可能的诊断是

A:孤立性纤维源性肿瘤 B:软组织骨化性纤维黏液样肿瘤 C:骨化性肌炎 D:软组织骨肉瘤 E: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现具有应用价值的指标有尿核基质蛋白22(NMP22),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B/FDP)及膀胱肿瘤抗原(BTA)等。

TPA是一种非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常与其他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多发性肿瘤。特别对膀胱转移癌的诊断敏感性高。动态观察TPA水平变化,可以检测肿瘤复发及疗效。若治疗过程中TPA持续升高,则提示

A:预后不良 B:肿瘤复发 C:肿瘤转移 D:肿瘤治疗有效 E:疗效不佳

 患者男,52岁,因单发低度恶性倾向尿路上皮乳头状瘤(T1),行TURBT术后。

若患者选用表阿霉素膀胱腔内灌注治疗后肿瘤复发,再次TURBT术后仍提示为低度恶性倾向尿路上皮乳头状瘤(T1),再次膀胱内灌注选用的药物最好为

A:阿霉素 B:吡柔比星 C:BCG D:丝裂霉素C E:米托蒽醌

某男性患者,43岁,发现大腿肿块生长迅速,予以切除。肿物直径6cm,质韧,灰白色,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成羽毛状结构,细胞间有多量的胶原纤维,核分裂较少,免疫组化Vimentin阳性,SMA、CD68、EMA阴性。

如果瘤内出现瘤巨细胞,则该病最可能是

A:黄色瘤 B:脂肪肉瘤 C:横纹肌肉瘤 D:软组织巨细胞瘤 E: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某女性患者,47岁,因下腹痛和腹泻日渐加重入院。行剖腹探查术,见大网膜下部有直径约8cm的扁平肿块,余腹膜上散在有多数小结节。子宫及附件正常,消化道未见肿瘤。肿瘤组织镜下观察,呈现腺管、乳头状结构,并见有大小不等的腺管样腔隙,被覆单层扁平上皮或立方上皮,瘤细胞体积较大,胞质呈嗜酸性,核呈泡状。部分区域瘤细胞增生活跃,聚集成堆,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较多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染色:Calretinin阳性,HBME-1强阳性,CK阳性,CEA阴性。

该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应属于

A:高分化腺癌 B:上皮样型(高分化) C:上皮样型(低分化) D:混合型 E:肉瘤样型

纤维瘤( )

A: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B: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C:组织形态介于良性与恶性肿瘤之间的肿瘤 D:来源于上皮组织的良性肿瘤 E: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良性肿瘤

肌上皮瘤()

A:涎腺肿瘤由腺上皮和肌上皮组成,可见黏液样和软骨样基质 B:涎腺肿瘤可由透明细胞、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和浆细胞样细胞单独或混合构成,不见腺管 C:涎腺肿瘤由腺上皮和淋巴组织构成 D:涎腺肿瘤由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型细胞构成,有异型 E:涎腺肿瘤由腺上皮和肌上皮组成,多呈腺样和筛状排列,侵犯血管和神经

纤维瘤

A:体腔上皮性肿瘤 B:生殖细胞瘤 C:特异性索间质肿瘤 D:非特异性间质瘤 E:胃肠粘膜肿瘤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