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42岁,因“睾丸无痛性肿大3个月余”来诊。镜下:肿瘤间质可见肉芽肿和淋巴细胞浸润。
形态学上需要与之鉴别的肿瘤有
A:Leydig细胞瘤 B:淋巴瘤 C:Sertoli细胞瘤 D:视网膜胚基瘤 E:粒细胞肉瘤 F:颗粒细胞瘤
肿瘤组织均具有一定的异型性,异型性的大小是确定良,恶性的主要组织学依据。
图为皮肤鳞状细胞癌镜下观,从肿瘤组织结构的角度观察其异型性,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 
A:肿瘤细胞保持正常鳞状上皮结构 B:肿瘤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极向正常 C:肿瘤细胞呈编织状排列 D:肿瘤细胞呈束状排列 E:肿瘤细胞失去正常鳞状上皮的结构,呈巢团状排列
肿瘤组织均具有一定的异型性,异型性的大小是确定良,恶性的主要组织学依据。
由上所见,肿瘤异型性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 )
A:肿瘤细胞核分裂像的多少 B:肿瘤细胞排列极向是否紊乱 C:肿瘤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其来源正常组织的差异 D:肿瘤细胞的大小 E:肿瘤细胞的组织结构差异
神经母细胞瘤是比较常见的肾上腺恶性肿瘤。
有关该肿瘤错误的描述有 ( )
A:80%发生在5岁以下 B:肿瘤多呈结节状,界清质软 C:常见出血,坏死和囊性变 D:肿瘤组织中出现较多向成熟方向分化的成分提示预后较好 E:为低度恶性肿瘤
病历摘要:男性,35岁,主因体检发现前纵隔肿物一周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双锁骨上淋巴结不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啰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胸片示前上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中位于前三位的是:
A:淋巴瘤 B:神经源性肿瘤 C:胸腺瘤 D:胸骨后甲状腺肿 E:畸胎瘤
病历摘要:男性,35岁,主因体检发现前纵隔肿物一周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双锁骨上淋巴结不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啰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胸片示前上纵隔肿瘤。
下列肿瘤中好发于前纵隔者包括:
A:淋巴瘤 B:神经源性肿瘤 C:胸腺瘤 D:胸骨后甲状腺肿 E:畸胎瘤
某女性患者,26岁。2年前因左乳外上象限肿物,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为浸润性小叶癌,2.0 cm×1.5 cm×1.5 cm,伴脉管瘤栓,ER(-),PR(-),HER-2(+),腋淋巴结转移19/21。术后行紫杉醇(泰素)化学治疗6个周期,未行其他治疗。一直定期随访,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现随访,查体:左侧锁骨上区多发结节,最大者1 cm×2 cm,质硬,活动,无触痛。B型超声和CT:左侧锁骨上区多发肿大淋巴结,肿瘤转移可能性大。全面检查未见其他部位肿瘤转移。
对左侧锁骨上区多发肿大淋巴结的合理处理为
A:观察,如有增大,再进一步处理 B:予抗生素治疗2周,如无缩小,再进一步处理 C:左侧锁骨上区肿大淋巴结细针穿刺活检 D:左侧锁骨上淋巴结清扫,送病理检查 E:先予短期试验性抗肿瘤治疗,如缩小,则为肿瘤复发,可继续治疗;如无变化或增大,则不是肿瘤复发,可停止治疗,进行观察
某男,50岁,有20余年射线接触史,全身乏力两月余,胸背部有大小不等的皮下结节,红色微突起皮肤表面,最大红斑直径3.5cm,淋巴结不大。活检见圆形淋巴样肿瘤细胞在皮下呈浸润性生长,大小不等,胞质中等淡染;肿瘤细胞在单个脂肪细胞的周边围绕;在脂肪浸润和破坏的区域有反应性组织细胞;有脉管浸润;不累及真皮和表皮。化疗后4年仍健在。
若标记后PanT、CD8阳性,CD20、EBV阴性,TCR基因重排,则本病最确切的诊断应为
A:T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NK/T细胞淋巴瘤 C:蕈样肉芽肿 D: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 E:皮下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 F:以上都不是
某女,47岁,诊断颈部淋巴结非霍奇金淋巴瘤8个月,具体类型不详。现今发现双侧卵巢肿物,包膜完整,切面白色;镜下见卵巢结构未完全破坏,肿瘤细胞排列成条索状、岛状、梁状,细胞中等大,一致,核居中,核仁明显。
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最难与以下哪种肿瘤鉴别
A:胚胎性癌 B:颗粒细胞瘤 C:Krukenberg瘤 D:无性细胞瘤 E:白血病
神经源性肿瘤()
A:前纵隔低密度肿块,CT值为负值 B:中纵隔囊性病变 C:后纵隔实性病变 D:前纵隔囊实性肿块有蛋壳样钙化 E:前上纵隔气管旁肿块,增强时明显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