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地区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菌中,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包括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和其他水解碳青霉烯β-内酰胺酶】检出率越来越高。
关于KPC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厄他培南和美罗培南均可用于检测KPC酶 B:临床常见产KPC酶的菌株为肺炎克雷伯菌,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如产酸克雷伯菌,弗劳地枸橼酸菌,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沙门菌属,沙雷菌属亦有报道 C:产KPC酶菌株通常对碳青霉烯类低水平耐药 D:KPC酶主要由染色体介导,酶活性可受酶抑制剂抑制,可水解青霉素类,广谱头孢菌素,氨曲南及碳青霉烯类 E:目前发现的KPC酶有KPC-1~KPC-4等4种
葡萄球菌属因携带mecA基因,产青霉素酶等机制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关于葡萄球菌属β-内酰胺酶试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青霉素MIC≤0.12 μg/ml 或抑菌环直径≥29 mm时需进行β-内酰胺酶试验 B:刮取苯唑西林或头孢西丁纸片周围抑菌环边缘的生长物进行β-内酰胺酶试验 C:β-内酰胺酶阳性葡萄球菌只对氨基,羧基和脲基青霉素耐药 D:质控菌株为ATCC29213和ATCC25923 E:菌落在M-H培养基或血琼脂培养基培养18~20 h
患者男性,25岁,咽炎,注射青霉素后1分钟,呼吸急促,面部发绀,心率130次/分,血压60/40mmHg。
青霉素发生过敏反应的机制是
A:青霉素本身诱导机体发生变态反应 B:青霉素降解产物诱导机体发生变态反应 C:青霉素加速抗原抗体结合 D:青霉素促进机体释放组胺,白三烯等致敏原 E:青霉素促进肥大细胞脱颗粒
男性,38岁,肛周脓肿,医嘱青霉素过敏试验阴性后,肌内注射160万U青霉素。
青霉素过敏试验液使用时才配制的目的是
A:防止失效 B:防止污染 C:防止效价降低 D:减少青霉烯酸的产生 E:减少青霉噻唑蛋白的产生
葡萄球菌属因携带mecA基因、产青霉素酶等机制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关于葡萄球菌属β-内酰胺酶试验,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青霉素MIC≤0.12 μg/ml 或抑菌环直径≥29 mm时需进行β-内酰胺酶试验 B:刮取苯唑西林或头孢西丁纸片周围抑菌环边缘的生长物进行β-内酰胺酶试验 C:β-内酰胺酶阳性葡萄球菌只对氨基、羧基和脲基青霉素耐药 D:质控菌株为ATCC29213和ATCC25923 E:菌落在M-H培养基或血琼脂培养基培养18~20 h
在某些地区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菌中,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包括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和其他水解碳青霉烯β-内酰胺酶】检出率越来越高。
关于KPC酶,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厄他培南和美罗培南均可用于检测KPC酶 B:临床常见产KPC酶的菌株为肺炎克雷伯菌,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如产酸克雷伯菌、弗劳地枸橼酸菌、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沙门菌属、沙雷菌属亦有报道 C:产KPC酶菌株通常对碳青霉烯类低水平耐药 D:KPC酶主要由染色体介导,酶活性可受酶抑制剂抑制,可水解青霉素类、广谱头孢菌素、氨曲南及碳青霉烯类 E:目前发现的KPC酶有KPC-1~KPC-4等4种
青霉素在强酸或氯化高汞的作用下裂解,生成()
A:青霉酸和青霉醛 B:青霉酸和青霉二酸 C:青霉酸和青霉胺 D:青霉醛和青霉胺 E:青霉酸酯和青霉二酸
青霉素G钠在室温酸性条件发生何反应?()
A:分解成青霉醛和D-青霉胺 B:6-氨基上酰基侧链水解 C:β-内酰胺环的水解开环 D:发生分子重排生成青霉二酸 E:钠盐被酸中和成游离的羧酸
青霉素G钠在室温酸性条件发生何反应?()
A:分解成青霉醛和D-青霉胺 B:6-氨基上酰基侧链水解 C:β-内酰胺环的水解开环 D:发生分子重排生成青霉二酸 E:钠盐被酸中和成游离的羧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