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31岁,主因左侧乳房无痛性肿块1个月就诊。临床体检:双乳对称皮肤无红肿,乳头无内陷,左乳外上象限皮肤凹陷及酒窝征,可及3cmx4cm质硬之肿物,与皮肤粘连,同侧腋下可及肿大淋巴结。B超示同侧锁骨上可见3cmx2cm肿大淋巴结。
如病期相同的患者,但年龄60岁,免疫组化为ER(+++),PR(-),HER2(-),骨密度检查正常,该患者选择内分泌治疗(AIs)3年后复查,骨密度重度骨质疏松。此时最佳处理是
A:停用AIs不再选择内分泌治疗 B:补充钙剂,继续AIs辅助治疗至5年 C:继续AIs辅助治疗至5年,但同时使用双膦酸盐 D:更换TAM辅助治疗至5年 E:停用AIs,观察骨密度至正常后再服用AIs F:停用AIs,观察骨密度至正常后再服用TAM
患者男,14 岁,因“反复骨折10年”入院,患儿自幼在负重,挤压,摔倒后易出现骨折,曾补钙,骨折固定对症治疗,但骨折仍反复发生。体格检查: 身高165 cm,体重56 kg,头颅畸形,巩膜蓝色,牙齿排列整齐紧密,听力正常,胸廓无畸形,心,肺无异常, 脊柱无侧弯。实验室检查: 血清碱性磷酸酶475 U/L;血电解质:钙2.41 mmol/L,磷1.64 mmol/L,24 h尿钙2.5 mmol。腰椎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 正位腰椎骨质疏松,T-score:-2.61。
诊断依据为
A:反复骨折 B:蓝色巩膜 C:头颅畸形 D:血清碱性磷酸酶475 U/L E:腰椎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 正位腰椎骨质疏松
患者女,57岁,因“骨痛3年,加重伴身材变矮1年”来诊。查体:身高156 cm(5年前身高161 cm),体重68 kg;颈前甲状腺未扪及;心,肺(-),肝,脾(-);脊柱胸段后突畸形,有轻微压痛,腰椎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清钙,磷正常。
如骨密度(BMD)测量符合骨质疏松症,可能性最大的类型是
A: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B: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C: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D: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E: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合并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某女性患者,55岁,因“骨痛3年,加重伴身材变矮1年”来诊。查体:身高156 cm(5年前身高161 cm),体重68 kg;颈前甲状腺未扪及;心、肺(-),肝、脾(-);脊柱胸段后突畸形,有轻微压痛,腰椎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清钙、磷正常。
如骨密度(BMD)测量符合骨质疏松症,可能性最大的类型是
A: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B: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C: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D: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E: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合并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某女性患者,54岁,因“骨痛3年,加重伴身材变矮1年”来诊。查体:身高156 cm(5年前身高161 cm),体重68 kg;颈前甲状腺未扪及;心、肺(-),肝、脾(-);脊柱胸段后突畸形,有轻微压痛,腰椎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清钙、磷正常。
如骨密度(BMD)测量符合骨质疏松症,可能性最大的类型是
A: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B: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C: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D: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E: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合并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某女性患者,62岁,46岁停经,腰背痛4年,身高缩短6cm,2日前于室内摔倒,右手撑地,腕关节疼痛明显。X线检查见:右桡骨远端骨折。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示:骨密度较正常年轻人平均值降低的标准差数为2.70s
根据1994年WHO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诊断为
A:正常 B:骨量减少 C:轻度骨质疏松症 D:骨质疏松症 E:严重骨质疏松症
某女性患者,62岁,46岁停经,腰背痛4年,身高缩短6cm,2日前于室内摔倒,右手撑地,腕关节疼痛明显。X线检查见:右桡骨远端骨折。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示:骨密度较正常年轻人平均值降低的标准差数为2.70s
该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分型
A: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B:Ⅱ型:老年性的骨质疏松症 C:Ⅲ型: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D:失废用性骨质疏松症 E: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某女性患者,63岁,反复腰背痛2年,加重15天入院。患者49岁停经,几天前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示:骨密度较正常年轻人平均值降低的标准差数为2.70s。
该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分型
A: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B: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C:Ⅲ型: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D:失用性骨质疏松症 E: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某女性患者,63岁,反复腰背痛2年,加重15天入院。患者49岁停经,几天前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示:骨密度较正常年轻人平均值降低的标准差数为2.70s。
该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分型
A: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B: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C:Ⅲ型: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D:失用性骨质疏松症 E:特发性骨质疏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