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38岁,全身多发性周围关节肿痛,反复发作4余年,发作时伴有晨僵现象,活动后减轻,化验:RF(+)。拟诊为类风湿关节炎

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说法,下列哪项不正确

A:发病和免疫反应有关 B:RA最基本病理变化是滑膜炎 C:血中类风湿因子本质是IgM抗体 D:类风湿因子阳性具有诊断价值 E:高滴度RF提示预后较差

女性,35岁,自觉晨起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发僵一年,6个月后出现关节肿痛及活动受限。给予消炎痛(吲哚美辛)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和金盐制剂治疗未见效,且病情恶化,出现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及不规律发热,近一个月来出现双腕,肘,膝关节肿痛和运动障碍,化验类风湿因子阳性,第一小时末zongR120mm,CRP升高。

下列关于类风湿因子说法正确的是

A:在正常人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 B:其滴度与类风湿病情活动性,严重性无关 C:是一种IgM型的自身抗体 D:在慢性感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中可出现阳性 E:类风湿因子阴性可以排除类风湿关节炎

某男,39岁,全身多发性周围关节肿痛,反复发作4年余,发作时伴有晨僵现象,活动后减轻,化验:RF(+)。拟诊为类风湿关节炎。

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说法,下列哪项不正确

A:发病和免疫反应有关 B:RA最基本病理变化是滑膜炎 C:血中类风湿因子本质是IgM抗体 D:类风湿因子阳性具有诊断价值 E:高滴度RF提示预后较差

ELISA捕获法检测IgM型抗HBc抗体。

如果IgM型抗HBc抗体阳性,则在固相载体表面形成的复合物为

A:HBcAg-抗HBc抗体-酶标记的鼠抗人IgM抗体 B:鼠抗人IgM抗体-IgM-HBcAg-酶标记的鼠抗HBc抗体 C:鼠抗人IgG抗体-IgG-HBcAg-酶标记的鼠抗人IgM抗体 D:鼠抗人IgM抗体-IgM-酶标记的HBcAg E:HBcAg-抗HBc抗体-酶标记的鼠抗人IgG抗体

ELISA捕获法检测IgM型抗HBc抗体。

不采用ELISA间接法检测IgM型抗HBc抗体,是因为

A:ELISA间接法灵敏度低 B:不能纯化HBcAg C:血清中IgG抗体干扰IgM的测定 D:血清中IgM型抗HBc抗体浓度过高 E:避免带现象的发生

某女性患者,40岁,3年前有黄疸肝炎史,经治疗后好转,近来乏力纳呆。体检:巩膜黄染,慢性肝病面容,肝肋下2cm,脾肋下刚及。实验室检查:HBsAg(+),HBeAg(+),抗HBc IgM(+),ALT 150U/L,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1:100(+)。

关于该病的发病机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HBV直接损伤是主要致病因素 B:HBsAg是主要的免疫攻击位点 C:免疫复合物可引起肝外组织损伤 D:初次感染HBV的年龄越小,慢性化的概率越小 E:抗核抗体阳性时肝损害通常减轻

某男性患者,39岁,全身多发性周围关节疼痛,反复发作4年余,发作时伴有晨僵现象,活动后减轻。检验:RF(+),拟诊为类风湿关节炎。

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说法,下列哪项不正确

A:RA发病和免疫反应有关 B:RA最基本病理变化是滑膜炎 C:血中类风湿因子本质是IgM抗体 D:类风湿因子阳性具有确诊价值 E:高滴度RF提示预后较差

某女性患者,40岁,3年前有黄疸肝炎史,经治疗后好转,近来乏力纳呆。体检:巩膜黄染,慢性肝病面容,肝肋下2cm,脾肋下刚及。实验室检查:HBsAg(+),HBeAg(+),抗HBc IgM(+),ALT 150U/L,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1:100(+)。

关于该病的发病机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HBV直接损伤是主要致病因素 B:HBsAg是主要的免疫攻击位点 C:免疫复合物可引起肝外组织损伤 D:初次感染HBV的年龄越小,慢性化的概率越小 E:抗核抗体阳性时肝损害通常减轻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