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18岁,左大腿肿胀疼痛1年。X线片:左股骨下段皮质骨明显硬化,皮质旁见偏心性高密度影。
最可能的诊断是(提示 光镜下:穿刺活检组织学显示分化好的骨小梁和增生的梭形细胞,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未见明确分带现象。CT:病变主体位于骨旁(高密度影),可见皮质破坏及少量髓腔侵犯。)
A:骨样骨瘤 B:骨膜炎 C:骨母细胞瘤 D:皮质旁骨肉瘤 E:皮质旁骨化性肌炎 F:软骨肉瘤
某女,35岁。因突然发生四肢软瘫伴头晕来诊。体检:神清,面红,全身皮肤较黑,多痤疮,口周小须,毳毛增生。胸、腹部脂肪肥厚,下腹部可见紫纹,宽1.0cm。空腹血糖10.2mmol/L,尿17-羟皮质类固醇581μmol/24h(21mg/24h)。
为病人进行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后,尿17-羟皮质类固醇.55.21xmol/24h(20.1mg/24h),应进一步做下列哪项检查
A: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B:血浆皮质醇分泌节律测定 C:ACTH刺激试验 D:ACTH分泌节律测定 E:螺内酯(安体舒通)试验
某男性患者,18岁,右大腿外侧间歇性疼痛逐渐加重近3个月,夜间为重,X线片及CT示右股骨干下段外侧骨皮质梭形增厚硬化,增厚的骨皮质中心隐约可见小圆形低密度灶,骨髓腔未闭合,无外伤史(图1、2)。

最可能的诊断是
A:成骨细胞瘤 B:骨软骨瘤 C:骨样骨瘤 D:骨肉瘤 E:非骨化性纤维瘤
某男性患者,18岁,右大腿外侧间歇性疼痛逐渐加重近3个月,夜间为重,X线片及CT示右股骨干下段外侧骨皮质梭形增厚硬化,增厚的骨皮质中心隐约可见小圆形低密度灶,骨髓腔未闭合,无外伤史(图1、2)。

为进一步确诊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是
A:增强CT B:薄层高分辨CT C:MRA D:DSA E:ECT
某男青年,19岁,右侧膝关节明显肿胀、疼痛就诊,X线显示骨皮质破坏,骨膜增厚,周围可见软组织影,并可见高密度影
该疾病的声像图特异性表现
A:肿瘤边界呈明显的骨性隆起,从长骨干骺区的表面突出向外生长 B:肿瘤破坏骨质,整体呈偏心性肿大,内部呈较均匀的低回声或蜂窝状回声 C:骨皮质破坏,瘤体内部回声不均匀,其中以肿瘤骨形成的强回声斑块为主。骨膜增厚,回声增强,进而隆起抬高与骨皮质分离 D:病变部位骨质破坏或消失,形成较大的瘤体,呈团块状或分叶状,内部为不均匀的低回声 E:病变早期出现结节状低回声病灶,局部骨质破坏,皮质变薄,肿瘤边缘回声清晰,透声良好
某女性患者,37岁,因突然发生四肢软瘫伴头晕来诊。体检:神清,面红,全身皮肤较黑,多痤疮,口周小须,毳毛增生。胸、腹部脂肪肥厚,下腹部可见紫纹,宽1.0cm。空腹血糖10.2mmol/L,尿17-羟皮质类固醇581μmol/24h(21mg/24h)。
为病人进行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后,尿17-羟皮质类固醇552μmol/24h(20.1mg/24h),应进一步做下列哪项检查
A: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B:血浆皮质醇分泌节律测定 C:ACTH刺激试验 D:ACTH分泌节律测定 E:螺内酯(安体舒通)试验
某男性患者,19岁,左大腿肿胀疼痛1年。X线片:左股骨下段皮质骨明显硬化,皮质旁见偏心性高密度影。
最可能的诊断是 ( 提示 光镜下:穿刺活检组织学显示分化好的骨小梁和增生的梭形细胞,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未见明确分带现象。CT:病变主体位于骨旁(高密度影),可见皮质破坏及少量髓腔侵犯。)
A:骨样骨瘤 B:骨膜炎 C:骨母细胞瘤 D:皮质旁骨肉瘤 E:皮质旁骨化性肌炎 F:软骨肉瘤
患者男,17岁,右大腿外侧间歇性疼痛逐渐加重近3个月,夜间为重,X线片及CT示右股骨干下段外侧骨皮质梭形增厚硬化,增厚的骨皮质中心隐约可见小圆形低密度灶,骨髓腔未闭合,无外伤史(图1、2)。
为进一步确诊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是()
A:增强CT B:薄层高分辨CT C:MRA D:DSA E: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