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3个月,发热4天,体温39.0℃,尿沉渣中白细胞25个/HP,尿蛋白(+)。
该患者抗感染治疗3天后热退,尿检白细胞明显减少。下列治疗方案中正确的是
A:改口服治疗,疗程结束后停药 B:继续静脉治疗,疗程结束后停药 C:继续静脉治疗14天后,然后予以小剂量药物维持2个月 D:改口服治疗,疗程结束后以小剂量药物维持2个月 E:继续静脉治疗,并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以决定治疗方案
患儿女,1岁,因“低热伴轻咳3周”来诊。45d前曾高热1周后体温正常。看护患儿的保姆6个月前因咯血回当地治疗。生后接种卡介苗。查体:精神好,发育好;浅表淋巴结轻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肝肋下2cm,脾未及。病后第2周胸部X线片:上纵隔增宽,右肺门增大,右上肺片影。
若保姆6个月前明确诊断为浸润性肺结核,并电话告知家长,对于该患儿,最恰当的处理是
A:接种卡介苗,无须重视 B:胸部X线片检查,若阴性,无须治疗 C:PPD试验,若阴性,无须治疗 D:PPD试验,即使阴性,也应给予异烟肼治疗3个月,再重复PPD试验,阳性继续治疗3个月,动态检查胸部X线片 E:PPD试验中等阳性以上,才给予异烟肼治疗
患者女,64岁。因“痰中带血2个月”就诊。胸部CT提示右中叶近心缘旁占位,直径3 cm左右,边界清晰,可见胸膜牵拉征。既往有右侧甲状腺肿大病史20年,左侧卵巢性索-间质肿瘤行手术切除史5年。若患者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灶,术后病理:(右中叶)肺混合型腺癌,2.0 cmx2.0 cmx2.5 cm,侵及肺膜,未侵及支气管,断端阴性;淋巴结转移:隆突下1/5,R4 1/2。
下一步治疗方案,正确的是(提示右中叶近心缘旁占位,直径3 cm左右,边界清晰,可见胸膜牵拉征。既往有右侧甲状腺肿大病史20年,左侧卵巢性索-间质肿瘤行手术切除史5年。若患者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灶,术后病理:(右中叶)肺混合型腺癌,2.0 cmx2.0 cmx2.5 cm,侵及肺膜,未侵及支气管,断端阴性;淋巴结转移:隆突下1/5,R4 1/2。)
A:术后定期随诊,每3个月复查胸LDCT及肿瘤标志物等; B:术后1个月左右进行辅助化疗 C:术后1个月左右辅助放疗 D:术后辅助化放疗 E:中药及免疫支持治疗
患儿女。出生体重3kg,现体重5kg,身长58cm,头围40cm,胸围38cm,查体无异常。
推算该患儿几个月了
A:2个月 B:3个月 C:4个月 D:6个月 E:9个月
患儿女,6个月,因生后至今不能抬头,来院。系G
P
,双胎之小,34孕周,产重2kg,出生时否认窒息抢救史,新生儿期无高胆红素血症史。双胎之大生后2个月因肺炎夭折。体检:头围40cm,神清,目光呆滞,不能追视,对玩具无反应,前囟1cmx1cm,平软,张力不高,胸腹部皮肤散在大小不等的色素脱失斑,心肺腹无异常,四肢肌张力低下,膝腱反射(++),双侧巴氏征阳性。俯卧不能抬头,坐姿呈全前倾坐。
患儿的运动水平相当于几个月的婴儿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E:5个月 F:6个月
2岁8个月女孩,反复喘息发作5次,对花粉过敏,其父年幼时有哮喘病史。
该患儿3岁以后仍反复哮喘发作,若对吸入小剂量激素有效,应选择长期吸入,时间为( )
A:2周 B:1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E:6个月至2年或更长
某女性患者,61岁,汉族,工人,已婚。主诉"失眠20年,加重2个月"入院。患者于20年前生气出现夜眠差,每晚睡眠3~4个小时,主要表现为入睡难、多梦、早醒,白天感困乏。发病3个月后来院治疗,服用地西泮5~10mg/d,阿米替林5mg/d等药物治疗,睡眠比较满意,10余天出院。以后每当睡眠差时就服用地西泮5~10mg,好转时停药。2年前换用艾司__1~2mg/d,睡眠正常。2个月前因生气病情反复自服氯硝西泮6~8mg/d,仍觉睡眠表浅而就诊。
CCMD-3诊断标准中失眠症的病程应为
A: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3个月以上 B:每周至少发生2次,并持续2个月以上 C:每周至少发生2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 D: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 E:每周至少发生2次,并持续6个月以上 F: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6个月以上
某患儿5个月,体重5kg,近1个月来出现抽搐,共发作3~4次。查体:智力低下,表情呆滞,头发黄褐色,确诊为苯丙酮尿症。
该患儿饮食治疗的停止时间为
A:1岁左右 B:2~4岁 C:5~7岁 D:8~10岁 E:终身治疗
2个月小儿应接种
A:产后4天内的乳汁称为 B:产后5天~10天的乳汁称为 C:产后11天~9个月的乳汁称为 D:产后3个月~6个月的乳汁称为 E:产后10个月以后的乳汁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