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2岁,因“排黑粪1个月”来诊。胃镜:十二指肠下段局部黏膜隆起,部分黏膜呈污絮色。手术标本大体检查:肿块呈结节状,位于肠壁,5.1 cmx4.9 cm。肠壁结构完整。组织学检查:肿瘤由梭形细胞组成,呈条索状或交错条索状排列,核分裂象6个/50HPF。间质血管丰富,间质胶原纤维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DOG1(++),CD34(+),SMA(-),S100P(++),Dzong(-),b-catenin(-)。

对判断本例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属高度危险侵袭性有重要价值的有

A:年龄 B:性别 C:十二指肠下段 D:肿瘤5.1 cmx4.9 cm E:核分裂象6个/50HPF F:症状

男,40岁,缓起慢性腹泻3年,每日大便3~4次,粪呈糊状混有粘液,脓血,腹痛时有便意,便后腹痛可缓解。查体:左下腹轻压痛。X线钡灌肠可见肠壁边缘毛刺状或锯齿状改变。不适合的处理是 ( )

A: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 静脉滴注 B:用柳氮磺胺吡啶口服治疗 C: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灌肠 D:柳氮磺胺吡啶与灭滴灵合用 E:用5-氨基水杨酸灌肠,每天1次

某女性患者,34岁,2年来反复腹痛、腹泻,初为糊状便,每日排便2~3次,严重时排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经当地医院抗炎治疗无效。近1月来腹痛明显,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查体:体温36.6℃,腹平软,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

溃疡性结肠炎X线征主要有:

A:黏膜粗乱或颗粒样改变 B:多发性浅溃疡,表现为管壁边缘毛糙呈毛刺状或锯齿状或小龛影 C:结肠袋消失 D:肠壁变硬 E:肠管缩短 F:肠腔变窄呈铅管状

某女性患者,34岁。2年来反复腹痛、腹泻,初为糊状便,每日排便2~3次,严重时排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经当地医院抗炎治疗无效。近1月来腹痛明显。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查体:体温38.6℃,腹平软,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

溃疡性结肠炎X线征主要有

A:粘膜粗乱或颗粒样改变 B:多发性浅溃疡,表现为管壁边缘毛糙呈毛刺状或锯齿状或小龛影 C:结肠袋消失 D:肠壁变硬 E:肠管缩短 F:肠腔变窄呈铅管状

男,40岁,缓起慢性腹泻3年,每日大便3~4次,粪呈糊状混有粘液、脓血,腹痛时有便意,便后腹痛可缓解。查体:左下腹轻压痛。X线钡灌肠可见肠壁边缘毛刺状或锯齿状改变。不适合的处理是( )

A: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灌肠 B: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滴注 C:用柳氮磺胺吡啶口服治疗 D:柳氮磺胺吡啶与灭滴灵合用 E:用5-氨基水杨酸灌肠,每天1次

男,38岁,缓起慢性腹泻3年,每日大便3~4次,粪呈糊状混有粘液、脓血,腹痛时有便意,便后疼痛缓解。体检;左下腹轻压痛。X线钡灌肠可见肠壁边缘毛刺状或锯齿状改变,对该病人的处理不合适的是

A:用5-氨基水杨酸灌肠,每天1次 B:用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灌肠 C:用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口服治疗 D: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滴注 E: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与甲硝唑合用

男,38岁,缓起慢性腹泻3年,每日大便3~4次,粪呈糊状混有粘液、脓血,腹痛时有便意,便后疼痛缓解。体检;左下腹轻压痛。X线钡灌肠可见肠壁边缘毛刺状或锯齿状改变,对该病人的处理不合适的是

A:用5-氨基水杨酸灌肠,每天1次 B:用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灌肠 C:用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口服治疗 D: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滴注 E: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与甲硝唑合用

男,38岁,缓起慢性腹泻3年,每日大便3~4次,粪呈糊状混有粘液、脓血,腹痛时有便意,便后疼痛缓解。体检;左下腹轻压痛。X线钡灌肠可见肠壁边缘毛刺状或锯齿状改变,对该病人的处理不合适的是

A:用5-氨基水杨酸灌肠,每天1次 B:用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灌肠 C:用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口服治疗 D: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滴注 E: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与甲硝唑合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