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2岁,因“间断腹部不适,轻微腹痛伴腹泻10年,症状加重6个月”来诊。患者自述腹部有包块,粪呈糊状,有黏液,有时发黑。

可能的诊断是(提示 因肠镜发现乙状结肠占位行手术治疗,术后标本大体检查:结肠溃疡性肿块,周围黏膜扁平颗粒状,并见深浅不一溃疡,呈不规则地图状及大小不等几十枚息肉。镜下:肿块内正常腺体消失,代之明显异型的腺体浸润至全层。周围肠壁固有层内较多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伴腺窝脓肿形成,炎症仅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息肉内大多间质肉芽组织增生,腺体呈复杂分支状,腺上皮细胞分化成熟;部分息肉腺体增生,细胞核排列拥挤,核呈笔杆状。)

A:急性感染性结肠炎 B:慢性肠血吸虫病 C:肠结核 D:溃疡性结肠炎 E:Crohn病 F: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G:结肠癌

 患者男,46岁。腹泻2年,大便4~6次/d,糊状,可见不消化物,进油腻饮食后加重,伴上腹痛,疼痛向后背放射,并且逐渐加重,体重下降>5 kg。既往:长期饮酒,白酒500 ml/d,10余年。查体:消瘦,腹软,上腹压痛阳性,肝,脾未触及。B型超声提示胰腺钙化,胰管扩张。

其腹泻的发生机制是

A:分泌性腹泻 B:渗出性腹泻 C:渗透性腹泻 D:胃肠动力失常 E:炎症性腹泻

 患者女,52岁,因“腹泻1年”来诊。患者糖尿病病史8年余,近1年反复出现腹泻,粪溏软,或呈水样,腹痛不明显。粪常规:正常。消化道彩超:未见异常。

糖尿病性腹泻的常见症状不包括

A:无痛性腹泻 B:大量水样粪 C:粪伴脓血 D:常在进餐后尤其夜间发生 E:间断性发作,可自行缓解

 36岁渔民,突起腹泻3天,第1天为糊状便10余次,第2天清水便14次,无腹痛,无发热,无里急后重,有脱水表现,大便镜检:白细胞0~2/HP,红细胞1~3/HP,大便涂片革兰染色见弯曲形呈鱼群状排列的阴性杆菌

口服抗生素的主要目的

A:控制感染后使血压回升 B:减少反应期发热 C:可预防肾功能衰竭 D:控制腹泻 E:缩短排菌时间,减少带菌现象

患者男,46岁。腹泻2年,大便4~6次/d,糊状,可见不消化物,进油腻饮食后加重,伴上腹痛,疼痛向后背放射,并且逐渐加重,体重下降>5kg。既往:长期饮酒,白酒500ml/d,10余年。查体:消瘦,腹软,上腹压痛阳性,肝,脾未触及。B型超声提示:胰腺钙化,胰管扩张。

其腹泻的发生机制是

A:分泌性腹泻 B:渗出性腹泻 C:渗透性腹泻 D:胃肠动力失常 E:炎症性腹泻

患者,女性,25岁,右下腹痛3个月,常有腹泻,偶有便秘,大便呈糊状,无脓血,无里急后重感,近半个月发热,盗汗。

溃疡型肠结核钡餐X线最特征性的表现

A:回肠末端及盲肠激惹现象 B:回肠末端有局限性肠腔狭窄和近端肠扩张 C:回肠末端有线样征 D:病变肠局限性充盈缺损 E:病变肠段呈铅管状

女,33岁,反复右下腹痛3年,伴腹泻,便质糊状,无脓血,无里急后重。间有发热。体检发现右下腹包块。结肠镜见回肠末端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纵行溃疡,活检示非干酪性肉芽肿。

[假设信息]上述患者近1周来腹痛明显加重,呈阵发性绞痛,每日腹泻5~6次,体温37.5~38℃,治疗上应首先选用 ( )

A:免疫抑制剂 B:糖皮质激素 C:抗生素 D:手术 E:氨基水杨酸制剂

患者,女,37岁,反复腹泻,腹痛伴里急后重,粪便呈糊状,伴黏液,脓血1年余,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

近2天来,患者腹泻次数增加,每天达10余次。T39.8℃,P96次/分,R26次/分,BP98/66mmHg,诊断为重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下列不符合病情的表现为

A:黏液脓血便 B:白细胞计数降低 C:C反应蛋白增高 D: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E:结肠镜检黏膜呈弥漫性炎症反应

患儿女,4个月。发热,咳嗽3天,腹泻1天,大便每天4~6次,呈稀糊状,无黏液及脓血。查体:呼吸稍急促,无脱水征,双肺底有中细湿啰音,心脏无异常发现。

腹泻最可能的原因是

A:病毒性肠炎 B:真菌性肠炎 C:大肠杆菌性肠炎 D:症状性腹泻 E:食饵性腹泻

某女性患者,26岁,右下腹痛3个月,常有腹泻,偶有便秘,大便呈糊状,无脓血,无里急后重感,近半个月发热、盗汗。

溃疡型肠结核钡餐X线最特征性的表现

A:回肠末端及盲肠激惹现象 B:回肠末端有局限性肠腔狭窄和近端肠扩张 C:回肠末端有线样征 D:病变肠局限性充盈缺损 E:病变肠段呈铅管状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