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外造血的特点是 ( )

A: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 B:常见于造血需要增加时 C:病因去除后造血可恢复正常 D:肝,脾,淋巴结肿大 E:末梢血中可出现幼稚血细胞

患者,女,30岁,发热3周伴皮疹。体温呈弛张热,中毒症状轻,抗生素治疗2周无效。非甾体消炎药及糖皮质激素退热效果佳。发热时皮疹呈水肿性红斑样,伴有四肢关节酸痛,热退时皮疹不明显。体格检查:体温39.6℃,一般情况尚可,颌下,腋下数个蚕豆大小淋巴结,活动。心肺无异常。面及躯干见散在水肿性红斑。实验室检查:WBC21.3x10/L,中性粒细胞占82.3%;RBC300x10/L,HB90G/L;尿及大便常规检查正常;zongR42mm/h;血培养3次均阴性;血抗ANA抗体全套阴性;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为增生性骨髓象;骨髓细菌培养阴性,肥达反应阴性;淋巴结病理为反应性增生。

诊断该病临床上需要做的检查是

A:血培养及骨髓培养 B:骨髓细胞学检查 C:淋巴结穿刺或活切细胞学及病理检查 D:外周血抗ANA抗体检测 E:以上检查均需要做

 患者男,55岁,乏力,消瘦3年。实验室检查:WBC 3.02x10/L,Hb 64 g/L,PLT 45x10/L,骨髓检查原粒细胞(I1型+I2型)0.08,粒,红,巨三系细胞均有病态造血,形态学诊断MDS-RAEB。

病态造血的是

A:幼红细胞巨幼样变 B:幼红细胞核形不规则,核出芽,核碎裂 C:幼粒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行 D:中性颗粒减少或缺如 E:幼粒细胞巨型变 F:小巨核细胞 G:巨核细胞胞质颗粒减少

 患者男,75岁,因贫血,发热,左上肢骨痛,活动后加剧入院。查体发现贫血貌,胸骨压痛不明显,左上肢按压痛,双下肢皮肤有少量出血点。实验室检查:WBC 3.8x10/L,Hb 89 g/L,尿蛋白(+),血沉105 mm/h(魏氏法)。X线检查发现头盖骨等处有“溶骨性”病变。

骨髓涂片检查的临床应用包括(提示 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包括细胞化学染色) 主要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但在其他疾病情况下也具有一定意义)

A:疑有恶性肿瘤骨髓浸润 B:疑有急,慢性白血病 C:评价急,慢性白血病治疗效果 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E:非霍奇金淋巴瘤 F:多毛细胞白血病诊断和随诊 G:多发性骨髓瘤

女性,24岁。月经增多伴发热3周,HGB52g/L,WBC1.6x10/L,PLT19x10/L,网织红细胞0.3%,初次髂后骨髓穿刺检查提示:骨髓象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比例为100:1。

为确诊患者还必须作的检查是

A:胸骨骨髓穿刺 B:血清铁测定 C:染色体检查 D:核素骨扫描 E:流式细胞学检查测定CD8细胞

某女性患者,40岁,因乏力、腹胀1个月。常规检查后行骨髓穿刺符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骨髓象。

确诊慢粒最可靠的检查是

A:Ph染色体检测 B:造血干/祖细胞培养 C:检测BCR-ABL融合基因 D:细胞免疫学检查 E:细胞化学染色

某女性患者,31岁,发热3周伴皮疹。体温呈弛张热,中毒症状轻,抗生素治疗2周无效。非甾体消炎药及糖皮质激素退热效果佳。发热时皮疹呈水肿性红斑样,伴有四肢关节酸痛,热退时皮疹不明显。体格检查:体温39.6℃,一般情况尚可,颌下、腋下数个蚕豆大小淋巴结,活动。心肺无异常。面及躯干见散在水肿性红斑。实验室检查:WBC21.3×10/L,中性粒细胞占82.3%;RBC300×10/L,Hb90g/L;尿及大便常规检查正常;ESR42mm/h;血培养3次均阴性;血抗ANA抗体全套阴性;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为增生性骨髓象;骨髓细菌培养阴性,肥达反应阴性;淋巴结病理为反应性增生。

诊断该病临床上需要做的检查是

A:血培养及骨髓培养 B:骨髓细胞学检查 C: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或活切病理检查 D:外周血抗ANA抗体检测 E:以上检查均需要做

骨髓外造血的特点是( )

A: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 B:常见于造血需要增加时 C:病因去除后造血可恢复正常 D:肝、脾、淋巴结肿大 E:末梢血中可出现幼稚血细胞

骨髓外造血的特点是()

A: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 B:常见于造血需要增加时 C:病因去除后造血可恢复正常 D:肝、脾、淋巴结肿大 E:末梢血中可出现幼稚血细胞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