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35岁,双下肢水肿2周,查体:BP 130/80mmHg,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尿常规:蛋白(+++),红细胞(++),血浆白蛋白28g/L,Scr78umol/L,尿蛋白定量3.6g/天。肾活检示肾小球系膜轻度增生,系膜区可见免疫复合物沉积。

最可能的病理诊断

A: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 B: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C:微小病变性肾病 D:膜性肾病 E: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患者女性,45岁,发病前无明显诱因。双小腿皮疹1月,并逐渐蔓延至大腿,腹部,臀部和上肢。皮损表现为弥漫性斑疹,类似蜘蛛痣成网状分布,无系统性病变。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上部大量扩张的毛细血管,管壁由内皮细胞组成,未见炎症细胞。

如果就诊时发现此类疾病患者应该做哪些相关检查最有诊断意义

A:尿常规 B:血常规 C:24小时尿蛋白 D:1小时细胞排泄率 E:皮损组织病理

患者,女,23岁,下眼睑皮肤散在分布针尖大小皮色丘疹,表面光滑,境界清楚,互相不融合,变化缓慢。组织病理学示:真皮浅层岛屿状基底样细胞团块和小索条样结构。

本病最具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为

A:毛乳头样结构 B:未分化的毛囊结构 C:导管和实体条索形成逗号或蝌蚪状 D:Paget细胞 E:真皮囊肿

患者,男,38岁,腋下及腹股沟皮疹2年,皮疹反复发作。体格检查:腋窝及腹股沟处乳头状肉芽增殖,边缘有水疱,有臭味。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皮肤直接免疫病理示表皮棘细胞间IgG和(或)C3网状沉积。

该病的组织病理表现为

A:表皮明显增生,表皮内裂隙形成,疱液中有棘刺松解细胞 B:表皮明显增生,表皮内裂隙形成,见角化不全细胞 C:表皮明显增生,表皮内海绵状变性及水疱形成,真皮浅层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D:表皮明显增生,表皮内海绵状变性,PAS染色角质层见菌丝和孢子 E:表皮明显增生,表皮内裂隙形成,见谷粒和圆体

某男性患者,39岁,腋下及腹股沟皮疹2年,皮疹反复发作。体格检查:腋窝及腹股沟处乳头状肉芽增生,边缘有水疱,有臭味。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皮肤直接免疫病理示表皮棘细胞间IgG和(或)C3网状沉积。

该病的组织病理表现为

A:表皮明显增生,表皮内裂隙形成,疱液中有棘刺松解细胞 B:表皮明显增生,表皮内裂隙形成,见角化不全细胞 C:表皮明显增生,表皮内海绵状变性及水疱形成,真皮浅层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D:表皮明显增生,表皮内海绵状变性,PAS染色角质层见菌丝和孢子 E:表皮明显增生,表皮内裂隙形成,见谷粒和圆体

某女性患者,46岁,发病前无明显诱因。双小腿皮疹1个月,并逐渐蔓延至大腿、腹部、臀部和上肢。皮损表现为弥漫性斑疹,类似蜘蛛痣呈网状分布,无系统性病变。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上部大量扩张的毛细血管,管壁由内皮细胞组成,未见炎症细胞。

如果就诊时发现此类疾病患者应该做哪些相关检查最有诊断意义

A:尿常规 B:血常规 C:24小时尿蛋白 D:1小时细胞排泄率 E:皮损组织病理

某女性患者,24岁,下眼睑皮肤散在分布针尖大小皮色丘疹,表面光滑,境界清楚,互相不融合,变化缓慢。组织病理学示:真皮浅层岛屿状基底样细胞团块和小索条样结构。

本病最具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为

A:毛乳头样结构 B:未分化的毛囊结构 C:导管和实体条索形成逗号或蝌蚪状 D:Paget细胞 E:真皮囊肿

某男性患者,18岁,反复出现血尿就诊,尿常规:红细胞(++),蛋白(+),超声检查所见:双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左肾静脉纵切图像,可见左肾静脉远心端即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左侧的左肾静脉明显扩张,而位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左肾静脉明显变窄。

关于此病正确的描述有

A:超声是诊断该病首选的无创性非侵袭性检查 B: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性、发作性血尿或蛋白尿,常易误诊为肾小球肾炎 C:该病是指左肾静脉在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间受机械性挤压后,肾静脉血流回流受阻引起的左肾静脉__现象 D:多见于儿童及青春期少年,发病年龄4~20岁,以男性多见 E:尿红细胞形态为肾小球性

3岁男童,因后腹膜肿物进行手术,术中取组织8cm×8cm×5cm,镜下无明显的组织学结构,细胞弥漫排列,细胞较小,大小一致,核深染,可见坏死和较多的病理分裂象。

为了诊断和鉴别诊断,应该提出的免疫组化项目包括

A:CK和EMA B:Vimentin和Desmin C:LCA D:NSE和CgA E:以上全选

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A: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 B: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 C:肾小球上皮细胞增生 D:肾小球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 E: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