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12岁,左大腿下端持续剧痛伴高热3天,寒战,头痛。食欲差。查体:体温39℃,左大腿下端稍肿,局部皮温高,深压痛,右膝活动时疼痛加重。化验检查:白细胞1.8x10/L,中性粒细胞75%。

患者病情好转后,抗生素停止使用的指征是 ( )

A:白细胞正常后2~3周 B:血沉正常后2~3周 C:伤口愈合后2~3周 D:体温恢复正常后2~3周 E: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2~3周

 患者女,43岁,因“垂体瘤术后6年,双肾上腺全切术后4年,皮肤,黏膜变黑2年”来诊。患者于9年前出现头痛,视物模糊,闭经等症状,查血ACTH升高,颅脑CT示垂体瘤,行垂体瘤切除术。术后3个月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伴血皮质醇(Cor)升高,肾上腺CT示双肾上腺增生,行“双肾上腺次全切术”。4年前再次复发行“双肾上腺全切”。之后嘱应用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但未能坚持服药。2年前出现皮肤,黏膜逐渐变黑,乳头,齿龈,甲床,瘢痕等处明显,伴反复发作的恶心,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头痛等症状。查体:T 35 ℃,P 76次/min,BP 100/70 mmHg;齿龈,甲床,乳头及腹部手术瘢痕部位可见色素沉着。

第2天病情明显好转,下一步处理包括

A: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饮食 B:坚持终身皮质激素替代治疗 C:如有大汗,腹泻等情况应酌情增加食盐摄入量 D:应激时应增加皮质激素剂量 E:需做外科手术时应检查评估肾上腺皮质功能 F:病情好转后,逐渐减少用药量,直至停药

病人男性,20岁,夏季运动会时饮用袋装饮料,3天后出现发热和腹泻。就诊时已持续高热和腹泻8天,大便每天5~6次,偶尔有黏液,右下腹隐痛,伴食欲差,恶心,呕吐。体检:肝脏右肋下2cm,脾脏左肋下1cm,躯干背侧隐约可见3颗比米粒小,压之退色的淡红色皮疹。血液检查:白细胞未见升高,中性粒细胞占0.7,淋巴细胞占0.30,肥达反应1:160。大便检查:见少许白细胞及脓细胞,培养无致病菌。

发病后第3周,病人体温逐渐下降,食欲好转,进食增多。因病人精神状态较前好转,体力有所恢复,故而经常下地活动,进食菠菜,芹菜等食物,于晨起如厕后突感右下腹剧痛,伴有恶心,呕吐,冷汗,脉搏细数,呼吸急促,血压85/58mmHg。此时,病人出现了

A:肠出血 B:中毒性休克 C:中毒性心肌炎 D:肠穿孔 E:肠梗阻

女性,55岁。3个月来腹胀,食欲缺乏,低热。查体:腹饱满,移动浊音(+),抗结核治疗2周不见好转。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应做哪项检查

A:腹水常规 B:血沉 C:腹腔镜+活检 D:全胃肠钡透 E:剖腹探查

女性,55岁。3个月来腹胀,食欲缺乏,低热。查体:腹饱满,移动浊音(+),抗结核治疗2周不见好转。

结核性腹膜炎最主要的感染途径是

A:血行播散 B:淋巴播散 C:腹腔内结核病灶直接蔓延 D:呼吸道播散 E:泌尿道播散

某女性患者,44岁,因“垂体瘤术后6年,双肾上腺全切术后4年,皮肤、黏膜变黑2年”来诊。患者于9年前出现头痛、视物模糊、闭经等症状,查血ACTH升高,颅脑CT示垂体瘤,行垂体瘤切除术。术后3个月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伴血皮质醇(Cor)升高,肾上腺CT示双肾上腺增生,行“双肾上腺次全切术”。4年前再次复发行“双肾上腺全切”。之后嘱应用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但未能坚持服药。2年前出现皮肤、黏膜逐渐变黑,乳头、齿龈、甲床、瘢痕等处明显,伴反复发作的恶心、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头痛等症状。查体:T 35 ℃,P 76次/min,BP 100/70 mmHg;齿龈、甲床、乳头及腹部手术瘢痕部位可见色素沉着。

第2天病情明显好转,下一步处理包括

A: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饮食 B:坚持终身皮质激素替代治疗 C:如有大汗、腹泻等情况应酌情增加食盐摄入量 D:应激时应增加皮质激素剂量 E:需做外科手术时应检查评估肾上腺皮质功能 F:病情好转后,逐渐减少用药量,直至停药

某女,31岁,半年前感冒后咳嗽并伴气喘,经治疗好转,此后稍受凉或嗅到特殊气味、灰尘均有气喘发作,1日来受凉喘又发作,较剧,咳嗽,痰不多,收住院治疗

经治疗患者好转,为巩固治疗和预防复发,最好的方法是

A:口服阿托品 B:长期口服氨茶碱 C:长期服用抗生素 D:口服色甘酸二钠 E:必可酮或必可松雾化吸入

属于肺结核好转期的是( )

A:新发现的活动性病变,痰菌减少或转阴 B:病变较前吸收好转,空洞闭合或缩小,痰菌转阴 C:病变无活动性,空洞闭合,痰菌连续阴性达6个月以上 D:空洞仍然存在,痰菌连续阴性6个月以上 E:新发现的活动性病变

属于肺结核好转期的是( )

A:新发现的活动性病变,痰菌减少或转阴 B:病变较前吸收好转,空洞闭合或缩小,痰菌转阴 C:病变无活动性,空洞闭合,痰菌连续阴性达6个月以上 D:空洞仍然存在,痰菌连续阴性6个月以上 E:新发现的活动性病变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