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55岁,因“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5 d”来诊。B型超声:膀胱内实质性团块。盆腔CT:膀胱轮廓不光整,膀胱前壁不规则增厚,呈软组织团块影,增强后轻度强化。病理检查:肿瘤组织3 cmx2 cmx1 cm。显微镜:肿瘤细胞长梭形,呈束状,旋状排列,间质富于黏液。肿瘤细胞浸润性生长,浸润至肌层,如图所示。 
关于膀胱炎性肌成纤维细胞瘤,叙述正确的有
A:大多预后良好,可有局部复发,但不转移 B:组织学构型可分为结节性筋膜炎样,纤维组织细胞瘤样和瘢痕或硬纤维瘤样 C:肿瘤内可有不成熟的神经节细胞样肌成纤维细胞 D:肿瘤常有ALK基因的易位,而常常表达ALK蛋白,但也提示有复发可能 E:肿瘤组织MSA/SMA,Caldesmon常常阳性 F:肿瘤组织desmin,myoglobin,Myo-D1常常阳性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3岁,农民。因反复眼睑及双下肢浮肿4年,肾功能减退4月入院。4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眼睑及双下肢浮肿,查尿蛋白3+~4+,红细胞3~5/HP,血压升高达145/95mmHg,当地医院初步诊断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予强的松60mg/d治疗2个月,尿检异常无明显改善,于起病半年后第一次入住本院。当时无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测血压150/95mmHg。
根据病人的肾穿刺结果,临床上可考虑的诊断? 提示:1993年9月23日第一次肾活检。光镜下见26个肾小球,其中6个为节段硬化(26%),肾小球体轻度肿胀,毛细血管袢部分开放,管壁僵硬,偶见“白金耳”,部分塌陷,偶见白细胞浸润,包曼氏囊壁层上皮细胞节段增生;PASM染色见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侧“钉突”形成,其间有较大团块状嗜复红物,节段“双轨”,可见系膜区嗜复红物。肾小管间质病变轻,间质弥漫炎细胞浸润;间质小血管可见纤维样变性。免疫荧光:IgG++,IgA+,IgM++,C3++,C4++,C1q++,弥漫分布,呈颗样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和毛细血管袢,肾小管阴性。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狼疮性肾炎 C:继发性膜性肾病 D:肿瘤相关性肾炎
在哮喘气道炎症反应中,以哪种细胞浸润最为显著
A:中性粒细胞 B:单核细胞 C:淋巴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
某女士,36岁,外阴瘙痒半个月,来院检查,确诊为滴虫性阴道炎,医嘱予以阴道灌洗及上药。
经检查被确诊为滴虫性阴道炎,正确的做法是
A:坚持外阴擦洗 B:用2%碳酸氢钠溶液坐浴 C:勤换内裤 D:用酸性溶液进行阴道灌洗 E:按时服用抗生素
某女性患者,46岁,29个月前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3/20。免疫组织化学:ER(++),PR(-),HER-2(+)。术后完成4个周期AC辅助化学治疗,后行TAM辅助内分泌治疗。近日复查骨扫描发现右侧髂骨翼单发放射性浓聚。无骨痛症状。
正确的后续治疗是( 提示 骨活检骨组织中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未见肿瘤细胞。)
A:继续TAM辅助内分泌治疗 B:给予二膦酸盐治疗 C:骨病变局部给予放射治疗 D:化学治疗+局部放射治疗 E:不除外肿瘤进展给予全身化学治疗 F:骨病变局部给予放射性粒子植入
某男性患儿,1岁。20分钟前发生抽搐,上呼吸道感染2天。昨夜发热、嗜睡,体温40℃,颈部强直明显。WBC71×10
/L,N80%。腰穿脑脊液检查:外观呈云雾状,细胞数2800/mm
,多形核粒细胞88%。诊断为细菌性脑膜炎。
以下细菌可能引起细菌性脑膜炎的有
A:流感嗜血杆菌 B:B群链球菌 C:铜绿假单胞菌 D:脑膜炎奈瑟菌 E:肺炎链球菌 F:大肠埃希菌 G:产单核李斯特菌H.副溶血性弧菌
在哮喘气道炎症反应中,以哪种细胞浸润最为显著()
A:淋巴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
在哮喘气道炎症反应中,以哪种细胞浸润最为显著()
A:淋巴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