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病人溶血性贫血发病机制为:
男性,12岁。因腹泻服呋喃唑酮(痢特灵)6片,次日解浓茶样小便,第3d头昏,皮肤发黄来诊。化验:Hb60g/L,WBC12.4x10
/L,血小板正常,游离血红蛋白460mg/L,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荧光"点"试验(+)。
A: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 B: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 C:红细胞磷酸己糖旁路中酶缺乏 D:珠蛋白肽链合成量减少 E:红细胞自身抗体产生
下列病人溶血性贫血发病机制为:
女性,24岁。海南人,自幼即发现有轻度贫血,但无明显不适,近因妊娠感到头昏,乏力来诊。体检:中度贫血貌,巩膜轻度黄染,脾肋下3cm。化验:Hb70ge/L,网织红细胞0.09(9%),血片中靶形细胞易见,血红蛋白电泳HbA20.07(7%),HbF0.05(5%),HbA0.88(88%)。
A: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 B: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 C:红细胞磷酸己糖旁路中酶缺乏 D:珠蛋白肽链合成量减少 E:红细胞自身抗体产生
女性,35岁。既往患类风湿关节炎,受凉后发热腰痛5天,体温38℃,巩膜黄染,肝肋下2.0cm,脾肋下3cm,尿胆原(++),血清胆红素27μmol/L,HGB78g/L,WBC13.0x10
/L,血象可见晚幼红细胞,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中晚幼红细胞增多,粒红比0.8:1。
关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不正确的是
A:治疗原发病最为重要 B:糖皮质激素治疗需维持终身 C:糖皮质激素治疗3周无效时改换其他方法 D: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者切脾治疗疗效好 E:可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女性,50岁,3个月来乏力,面色苍白伴双侧颈部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无发热,光过敏和出血表现,肝脾肋下未触及,化验Hb 75g/L,MCV 86fl,网织红细胞10%,WBC 7x10
/L,PLT 110x10
/L,尿胆红素(-),尿胆原强阳性,诊断为溶血性贫血。
患者溶血性贫血的原因首选考虑
A:白血病 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淋巴瘤 D:G-6-PD缺乏症 E:特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某女性患者,51岁,3个月来乏力、面色苍白伴双侧颈部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无发热、光过敏和出血表现,肝脾肋下未触及,化验Hb 75g/L,MCV 86fl,网织红细胞10%,WBC 7×10
/L,PLT 110×10
/L,尿胆红素(-),尿胆原强阳性,诊断为溶血性贫血。
患者溶血性贫血的原因首选考虑
A:白血病 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淋巴瘤 D:G-6-PD缺乏症 E:特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下列关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描述正确的是()
A:小儿以温抗体型多见 B:小儿以冷抗体型多见 C:小儿以Evans综合征表现者多见 D:雷诺症见于所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E:雷诺症仅见于急性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下列有关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描述正确的是()
A:小儿以温抗体型多见 B:小儿以冷抗体型多见 C:小儿以Evans综合征表现者多见 D:雷诺症状见于所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E:雷诺症状仅见于急性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生机制主要是 ()
A:药物造成的细胞膜毒性反应 B:NK细胞参与的ADCC反应 C:补体参与的溶血反应 D: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细胞毒作用 E:中性粒细胞参与的细胞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