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81岁,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2年余,对阿片类药物高度敏感,曾有使用小剂量阿片药物后出现严重呼吸抑制病史,目前正在进行硬膜外PCA治疗。
该患者硬膜外PCA辅助药物首选
A:亚麻醉剂量的__ B:吗啡 C:芬太尼 D:曲马朵 E:哌替啶(度冷丁)
女性,81岁,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2年余,对阿片类药物高度敏感,曾有使用小剂量阿片药物后出现严重呼吸抑制病史,目前正在进行硬膜外PCA治疗。
如果该患者再增加一种硬膜外PCA的辅助用药,可以选择下列哪种
A:吗啡 B:芬太尼 C:可乐定 D:哌替啶(度冷丁) E:阿米替林
抗体是机体在抗原刺激下,由浆细胞合成分泌产生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在机体的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作用,包括IgG,IgA,IgM,IgD,IgE,各种抗体结构和功能有所不同。
在黏膜免疫应答中起主要作用的抗体是
A:IgG B:IgM C:IgA D:IgD E:IgE
患者男,27岁,因“眼睛刺痛不适1 d”来诊。1 d前自觉眼部不适,1~2 h后即开始眼红,很快加重,眼睛刺痛,砂砾样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流泪。查体:上睑水肿,睑,球结膜高度充血。双相血清学检查: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有4倍及以上增长;结膜拭子或结膜刮取物培养:分离出EV70病毒。
关于该病的病原体,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DNA病毒 B:核衣壳呈十面体立体外观 C:VP1,VP3和VP4均暴露在病毒衣壳的表面,带有中和抗原和型特异性抗原位点 D:VP2位于衣壳内部,与病毒基因组脱壳有关 E:在pH 3~9的环境中稳定存活,不易被胃酸和胆汁灭活
女性,21岁,头昏,全身乏力2个月入院。查体:面色苍白,巩膜轻度黄染,心肺听诊阴性,脾肋下2cm。查血红蛋白83g/L,网织红细胞0.08。
进一步检查确诊为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其抗体类型主要为
A:IgA B:IgB C:IgG D:IgE E:IgM
患者,女性,30岁,反复关节疼痛3年,头昏6个月,皮肤黄染5天入院。既往患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明确,未正规治疗。无肝炎,结核等病史。查体:皮肤,巩膜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率90次/分,律齐,心肺未见异常。腹软,无压痛,肝肋下1.0cm,脾肋下4cm。血常规:WBC 2.5x10
/L,Hb 62g/L,PLT 44x10
/L,网织红细胞0.1。肝功:间接胆红素25μmol/L,血象可见晚幼红细胞,红细胞大小正常,形态均一,可见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中晚幼红细胞增多,粒红比0.8:1。
提示:患者治疗出院后自行停服激素,在劳累受凉后突发高热,头痛,神志异常,牙龈渗血,腰部酸胀。查体见皮肤苍白,皮肤可见瘀斑,巩膜黄染,肝脾轻度肿大。血常规:WBC10.5x10
/L,Hb83g/L,PLT18x10
/L,网织红细胞0.2,外周血片可见破碎红细胞。血EB病毒抗原(+)。血尿素,肌酐升高。尿常规:隐血(+++),蛋白(++),可见管形。患者出现上述病症的机制是
A:自身抗体破坏红细胞和血小板 B: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破坏血小板 C: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D:血清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多 E:血管内皮损伤 F:以上都是
患者女性,45岁,诉头晕,心悸,全身乏力。体查:体温38℃,面色苍白,巩膜轻度黄染,脾脏肋下2cm。血常规:血红蛋白80g/L,网织红细胞12%。
如患者为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则抗体类型主要为
A:IgA B:IgD C:IgG D:IgE E:IgM
某女性患者,46岁,诉头晕,心悸,全身乏力。体查:体温38℃,面色苍白,巩膜轻度黄染,脾脏肋下2cm。血常规:血红蛋白80g/L,网织红细胞12%。
如患者为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则抗体类型主要为
A:IgA B:IgD C:IgG D:IgE E:IgM
某女性患者,31岁,反复关节疼痛3年,头昏6个月,皮肤黄染5天入院。既往患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明确,未正规治疗。无肝炎、结核等病史。查体:皮肤、巩膜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率90次/分,律齐,心肺未见异常。腹软,无压痛,肝肋下1.0cm,脾肋下4cm。血常规:WBC 2.5×10
/L,Hb 62g/L,PLT 44×10
/L,网织红细胞0.1。肝功:间接胆红素25μmol/L,血象可见晚幼红细胞,红细胞大小正常,形态均一,可见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中晚幼红细胞增多,粒红比0.8:1。
提示:患者治疗出院后自行停服激素,在劳累受凉后突发高热、头痛、神志异常,牙龈渗血,腰部酸胀。查体见皮肤苍白,皮肤可见瘀斑,巩膜黄染,肝脾轻度肿大。血常规:WBC10.5×10
/L,Hb83g/L,PLT18×10
/L,网织红细胞0.2,外周血片可见破碎红细胞。血EB病毒抗原(+)。血尿素、肌酐升高。尿常规:隐血(+++),蛋白(++),可见管形。患者出现上述病症的机制是
A:自身抗体破坏红细胞和血小板 B: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破坏血小板 C: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D:血清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多 E:血管内皮损伤 F:以上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