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高辛是临床上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其机制为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
-K
-ATP酶,胞内的Na+更多地通过Na
与Ca
交换转运,使胞内Ca
浓度升高,Ca
触发的兴奋-收缩耦联增强,产生正性肌力作用,增加心排血量,降低窦性节律,减慢房室传导等作用。但地高辛也会产生毒性反应,包括各种心律失常,并可因此致死,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道症状。其治疗作用及毒性反应均呈血药浓度依赖性。因此需要充分了解地高辛的药理学知识。
成人地高辛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血清浓度为
A:0.8~2.0 ng/ml B:0.2~0.8 ng/ml C:0.4~1.2 ng/ml D:1.8~2.6 ng/ml E:0.5~2.5 ng/ml F:1.5~3.0 ng/ml
下列方法中可有效避免肠杆菌科细菌与O特异性血清反应时出现假阴性结果的是 ( )
A:增加菌液用量 B:提高反应温度 C:加热除去细菌表面抗原 D:增加特异性血清的浓度 E:更换试剂
男,65岁,患慢性充血性心衰和骨质疏松症,长期口服地高辛片剂和钙片,因眩晕,头痛伴心律失常入院,血清地高辛浓度为1.8ng/ml
检测血清地高辛浓度的标本取样时间最好在
A:服药后8小时以上 B:服药后36小时以上 C:连续用药10天以上达稳态后某次用药前 D:连续用药10天以上达稳态后某次用药后 E:随机取样
(血药浓度法进行TDM的取样时间与测定指标)
长期用药,定期监测血药浓度
A:峰浓度 B:谷浓度 C:稳态浓度 D:稳态的峰浓度和谷浓度 E:确定个体患者的药动学参数
肠杆菌科细菌与O特异性血清反应时常不出现凝集反应,可采取的方法有
A:增加特异性血清的浓度 B:增加用于反应的菌体量 C:加热除去细菌表面抗原 D:降低反应温度 E:更换试剂
有关血清反T浓度说法正确的是()。
A:T代谢过程中,外环脱碘形成反T(rT) B:rT生物活性与T相反 C:甲亢时血清rT浓度降低,甲减时rT浓度增高 D: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肾衰竭等,血清rT浓度明显降低 E:恶性肿瘤晚期,血清rT浓度明显升高,rT/FT比值上升
肠杆菌科细菌与O特异性血清反应时常不出现凝集反应,可采取的方法有()
A:增加特异性血清的浓度 B:增加用于反应的菌体量 C:加热除去细菌表面抗原 D:降低反应温度 E:更换试剂
有关血清反T浓度说法正确的是()
A:T4代谢过程中,外环脱碘形成反T3(rT3) B:rT3生物活性与T3相反 C:甲亢时血清rT3浓度降低,甲减时rT3浓度增高 D: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肾衰竭等,血清rT3浓度明显降低 E:恶性肿瘤晚期,血清rT3浓度明显升高,rT3/FT3比值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