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5岁,因“躯干,四肢散在斑块多年”来诊。皮肤干燥,瘙痒不明显。查体:躯干,四肢散在大小不等的暗红色浸润性斑块,界限清楚,形状呈圆形,卵圆形或环状外观,部分形成隆起性结节。组织病理学:表皮内散在深染脑回状单一核细胞,核大,周围有空晕,真皮浅层可见较多的淋巴细胞呈带状或斑片状浸润,有异型性,即核深染,外形,大小不规则。

最可能的诊断是

A: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 B:蕈样肉芽肿 C:皮肌炎 D:红皮病 E: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患者男,65岁,因“躯干,四肢散在斑块多年”来诊。皮肤干燥,瘙痒不明显。查体:躯干,四肢散在大小不等的暗红色浸润性斑块,界限清楚,形状呈圆形,卵圆形或环状外观,部分形成隆起性结节。组织病理学:表皮内散在深染脑回状单一核细胞,核大,周围有空晕,真皮浅层可见较多的淋巴细胞呈带状或斑片状浸润,有异型性,即核深染,外形,大小不规则。

如要确诊,除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外,最有价值的检查是

A:血清学检查 B:CT C: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 D:X线平片 E: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检查

患者,女,59岁,右下肿胀一年半,X线检查见右下颌根尖部有一不规则放射透光区,内含大小不等的不透光团块,与周边正常骨界限不清楚。肉眼见病变区颌骨膨大,切面呈灰白或灰黄色,实性。镜下见肿物由多边形上皮细胞组成,细胞间可见清楚的细胞间桥。上皮细胞呈片块状或岛状排列,细胞核较大,多形性明显,可见双核或多核。肿瘤组织可见均质红染的嗜酸性物质,并可见同心圆状钙化团块。

应诊断为

A:成釉细胞瘤 B:牙源性钙化上皮瘤 C:牙瘤 D: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E:牙源性透明细胞瘤

某女性患者,59岁,因胸闷、憋喘1个月入院。查体:慢性病容,双下肺叩诊呈浊音,双下肺呼吸音减弱。X线:双侧胸腔积液。胸水常规:血性积液,蛋白定性(++),比重1.020,红细胞计数112×10/L,有核细胞计数为682×10/L。胸水脱落细胞学检查:有异常细胞,胞体较大,圆形或卵圆形,散在或呈桑葚状排列,胞质丰富,有些细胞胞质内出现黏液空泡,核深染,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或块状。

假如痰细胞学示:癌细胞体积小,为不规则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少,呈裸核样,弱嗜碱性染色,细胞核小,比正常淋巴细胞大0.5~1.0倍,核畸形明显,染色深呈墨水滴样,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分化差的鳞癌 B:分化差的腺癌 C:恶性淋巴瘤 D:腺鳞癌 E:小细胞未分化癌

某男性患者,62岁。全身乏力、体重减轻3月余。体检:肝脏肋下2.5cm,脾肋下5cm,胸骨有压痛。外周血象检查:Hb96g/L,WBC66.5×10/L,PLT320×10/L,中性中幼粒细胞11%,中性晚幼粒细胞16%,中性杆状核细胞24%,中性分叶核细胞31%,嗜酸性粒细胞5%,嗜碱性粒细胞5%,淋巴细胞8%。

该患者若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象检查会出现的改变有

A: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 B:粒红比例明显增高 C:原始粒细胞>10% D:骨髓可发生轻度纤维化 E:巨核细胞减少 F: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G: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H:Ph染色体阳性

某男,36岁,发热1周伴鼻出血、牙龈出血、球结膜出血及注射部位大片淤斑,血红蛋白15g/L,白细胞为1.5×10/L,血小板为50×10/L。骨髓检查显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原始细胞与幼稚细胞占85%,POX强阳性,染色体检查有t(15;17)。

本例的骨髓中白血病细胞可能的特征变化有

A:胞质少,有空泡 B:细胞体积小,染色质较粗 C:细胞大小不一,以大细胞为主,染色质疏松 D:以中晚期阶段的幼稚细胞为主,核浆发育不平衡 E:胞质中较易见到Auer小体,可呈柴捆状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和胞核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空泡原因是()。

A:细胞脂肪性变 B:糖原颗粒变性 C:染色欠佳 D:胞浆溶解 E:内质网变性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和胞核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空泡原因是()

A:细胞脂肪性变 B:糖原颗粒变性 C:染色欠佳 D:胞浆溶解 E:内质网变性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