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有其独特的结构及颗粒内容物,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特殊作用。
具有促进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是
A:血小板第3因子 B:微管,微丝和膜下细丝 C:血小板第4因子 D:血小板激活因子 E:血小板促生长因子
凝血因子有14个,包括激肽系统的高分子量激肽原和激肽释放酶原,各自在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与凝血第一阶段的外源性凝血系统因子,除Ca
,磷脂外,还包括
A:凝血因子I3,Ⅶ,Ⅹ,Ⅴ B:凝血因子Ⅴ,Ⅷ C:凝血因子Ⅹa,Ⅴa,Ca
,PF3 D:凝血因子Ⅴa,Ⅷa E:凝血因子I3,Ⅶa
患者,女性,28岁,平素健康,妊娠38+周时,轻微腹痛出现破水,临产,分娩过程中,突然出现心悸,气促,头晕,皮肤紫绀,阴道大量出血约1000ml,不凝固,PLT:50x10
/L,血浆FDP:23mg/L。
该患者发生上述情况的主要促发因素是
A:纤溶系统活性降低 B:缺氧 C:脱水 D: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受抑制 E:高凝,纤溶状态
以上抗凝药物作用机制是
加强抗凝血酶I3(AT-I3)的作用
A:肝素 B:香豆素类 C:链激酶 D:尿激酶 E:阿司匹林
某女性患者,28岁,平素健康,妊娠38+周时,轻微腹痛出现破水,临产,分娩过程中,突然出现心悸、气促、头晕、皮肤紫绀,阴道大量出血约1000ml,不凝固,PLT:50乘以十的九次方/L,血浆FDP:23mg/L。
该患者发生上述情况的主要促发因素是
A:纤溶系统活性降低 B:缺氧 C:脱水 D: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受抑制 E:高凝、纤溶状态
维生素K促凝血的作用机制是( )
A:抑制抗凝血酶III B:参与凝血因子的合成 C:促进血小板聚集 D:抑制纤溶酶
在完整无损的血管内无促进血小板聚集作用的促凝血药物为()。
A:氨甲环酸 B:鱼精蛋白 C:蛇毒血凝酶 D:维生素K1 E:氨基己酸
混凝中关于投加助凝剂的作用,正确的有()。
A:聚丙烯酰胺既有助凝作用又有混凝作用 B:石灰、氢氧化钠主要促进混凝剂水解聚合,没有混凝作用 C:投加氯气破坏有机物干扰,既有助凝作用又有混凝作用 D:投加黏土提高颗粒碰撞速率,增加混凝剂水解产物凝结中心,既有助凝作用又有混凝作用
在药物结构中含有羧基,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还有抑制血小板凝聚作用。
根据结构特征和作用,该药是
A:布洛芬 B:阿司匹林 C:美洛昔康 D:塞来昔布 E:奥扎格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