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女,10岁。以急性白血病入院治疗2个月。今患儿皮肤出血点,瘀斑增多,静脉注射部位出血不止。实验室检查:血小板30x10
/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1.0g/L,FDP增多,3P试验阳性。
患儿出血最可能的原因是
A:血小板减少 B:缺乏凝血因子 C:纤维蛋白合成障碍 D:血管壁损伤 E: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患者,女性,28岁。因皮肤发红,有瘀斑,伴牙龈出血来就诊。2周前曾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实验室检查示: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低,皮肤束臂试验阳性,骨髓象:幼稚型巨核细胞增多。
为防止发生颅内出血,应监测患者的血小极不低于
A:20x10
/L B:40x10
/L C:60x10
/L D:70x10
/L E:80x10
/L
患者,女性,28岁。因皮肤发红,有瘀斑,伴牙龈出血来就诊。2周前曾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实验室检查示: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低,皮肤束臂试验阳性,骨髓象:幼稚型巨核细胞增多。
有助于疾病分型诊断的数据是
A:血常规 B:出血时间 C:骨髓检查结果 D:病程长短 E:年龄
某男,35岁。发热、鼻出血、皮肤瘀点1周住院。化验:Hh 82g/L.WBC 2.6×10
/L,血小板4l×10
/L,骨髓涂片增生明显活跃,原粒细胞0.16(16%),早幼粒细胞占0.70(70%)。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第一疗程化疗结束后第3天,病人尿少,血压11.4/6.7 kPa(86/50 mmHg)。抽血时血液在针筒内凝血,查凝血时间2分钟,纤维蛋白原9 g/L,凝血酶原时间10秒(正常对照13秒)。
通过以上述治疗,患者血压上升到 13.3/9.3 kPa(100/70 mmHg),尿量增加,但出现血尿,球结膜出血及皮肤大片瘀斑。化验:凝血时间16 min,凝血酶原时间19秒(正常对照13秒),纤维蛋白原1.5 g/L,鱼精蛋白锌副凝试验(+),优球蛋白溶解试验>120 min。此时以下哪项处理不妥
A:输新鲜血 B:继续肌素抗凝治疗 C:继续抗感染治疗 D:给予抗纤溶药物 E:输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复合物
某男,35岁。发热、鼻出血、皮肤瘀点1周住院。化验:Hh 82g/L.WBC 2.6×10
/L,血小板4l×10
/L,骨髓涂片增生明显活跃,原粒细胞0.16(16%),早幼粒细胞占0.70(70%)。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第一疗程化疗结束后第3天,病人尿少,血压11.4/6.7 kPa(86/50 mmHg)。抽血时血液在针筒内凝血,查凝血时间2分钟,纤维蛋白原9 g/L,凝血酶原时间10秒(正常对照13秒)。
通过上述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出血继续加重。化验:凝血时间14min,血小板12×10/L,纤维蛋白原0.6g/L,鱼精蛋白锌副凝试验(-),凝血酶时间20秒(对照12秒),优球蛋白溶解时间<90min。此时最合适的处理是
A:阿司匹林加双嘧达莫(潘生丁) B:肾上腺皮质激素加肝素 C:抗纤溶药物加肝素 D:抗纤溶药物加凝血因子 E:抗纤溶药物加凝血因子加肝素
患儿男,3岁,因“皮肤出现淤点、淤斑3 d”来诊。2周前,患儿出现发热、咳嗽、流涕,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近3 d,无诱因出现皮肤淤点、淤斑,大小不等,遍及全身,四肢较为多见,束臂试验(+)。实验室检查: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
该患儿可能的诊断为
A:传染性出血热 B:过敏性紫癜 C: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患儿男,3岁,因“皮肤出现淤点、淤斑3 d”来诊。2周前,患儿出现发热、咳嗽、流涕,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近3 d,无诱因出现皮肤淤点、淤斑,大小不等,遍及全身,四肢较为多见,束臂试验(+)。实验室检查: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
首选的药物治疗是
A:凝血酶原 B:糖皮质激素 C:抗肿瘤药物 D:免疫抑制剂 E:抗生素
患者血小板计数正常,出血时间正常凝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正常,束臂试验阴性,应该诊断为
A:血小板功能异常 B:血管壁功能异常 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 E:凝血因子Ⅶ缺乏
患者血小板计数正常,出血时间正常凝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正常,束臂试验阴性,应该诊断为
A:血小板功能异常 B:血管壁功能异常 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 E:凝血因子Ⅶ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