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28岁,因皮肤黏膜出血,发热10 d入院。查体:贫血貌,皮肤可见瘀点和瘀斑,胸骨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外周血象:WBC 33.54x10
/L,Hb 75 g/L,PLT 31x10
/L ,血涂片检查发现原始(幼稚)细胞。
关于急性白血病FAB分类,正确的是
A: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T细胞型及B细胞型 C: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M1至M7型 D:M3型是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E:M4型是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F:M7型是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G:L1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胞质空泡常明显,呈蜂窝状
患者男,37岁,因急性白血病入院。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升高,骨髓活检示70%~80%为母细胞,诊断为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进行诱导化疗。化疗后,重复骨髓活检再示母细胞,故进行第2轮诱导化疗。之后患者中性粒细胞极度缺乏(个中性粒细胞<100/μl),并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进行广谱抗生素治疗后,仍持续发热。故开始经验性静脉使用二性霉素B。胸部X线片显示新的两侧绒毛状肺泡浸润。纤维支气管镜标本镜检显示为锐角分支,有隔膜的菌丝(3~4 μm)。
可使白血病患者引发肺部浸润的病原体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曲霉菌属 C:接合菌 D:卡氏肺囊虫 E:新型隐球菌 F:假丝酵母菌属 G:巨细胞病毒 H:革兰阴性杆菌
病人男性,26岁,突然出现发热,鼻出血,面色苍白,持续10余天,对症治疗效果不佳。血常规示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白细胞增多,初步诊断为急性白血病。
诊断急性白血病最有力的证据是
A:贫血,出血 B:发热,畏寒 C:胸骨压痛 D:肝脾肿大 E:骨髓中出现大量原始细胞
男性,15岁。发热,头痛,呕吐伴皮肤瘀点,瘀斑1周入院。体检:颈有阻力,多组浅表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肝肋下2cm,脾肋下3cm,骨髓检查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并拟诊合并脑膜白血病。
关于脑膜白血病下列哪项说法是错误的
A:最常发生在白血病的缓解期 B:最常见于成人急非淋白血病 C:最常见于儿童急淋白血病 D:常引起白血病复发 E:最常累及脑膜,亦可累及脑实质与脊髓
男性,15岁。发热,头痛,呕吐伴皮肤淤点,淤斑1周入院。体检:颈有阻力,多组浅表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肝肋下2cm,脾肋下3cm,骨髓检查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并拟诊合并脑膜白血病。
关于脑膜白血病下列哪项说法是错误的
A:最常发生在白血病的缓解期 B:最常见于成人急非淋白血病 C:最常见于儿童急淋白血病 D:常引起白血病复发 E:最常累及脑膜,亦可累及脑实质与脊髓
患儿女,5岁。发热1个月,伴双下肢疼痛1周入院。体检:体温38.5℃,稍苍白,下肢有少许散在出血点,浅淋巴结易触及,如绿豆至黄豆大,心,肺无异常,肝肋下2cm,脾不肿大,双下肢无明显关节红肿,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血红蛋白98g/L,白细胞数12x10
/L,中性粒细胞0.30,淋巴细胞0.70,骨髓细胞学检查证实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下列哪个因素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高危因素
A:免疫分型为早期前B型 B:染色体数目为高二倍体 C:泼尼松诱导治疗第8天外周血幼稚细胞为2.0x10
/L D:诊断时白细胞数20x10
/L E:年龄5岁
吴某,男,37岁,因急性白血病入院。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升高,骨髓活检示70%~80%为母细胞,诊断为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进行诱导化疗。化疗后,重复骨髓活检再示母细胞,故进行第2轮诱导化疗。之后患者中性粒细胞极度缺乏(个中性粒细胞<100/μl),并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进行广谱抗生素治疗后,仍持续发热。故开始经验性静脉使用二性霉素B。胸部X线片显示新的两侧绒毛状肺泡浸润。纤维支气管镜标本镜检显示为锐角分支、有隔膜的菌丝(3~4 μm)。
可使白血病患者引发肺部浸润的病原体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曲霉菌属 C:接合菌 D:卡氏肺囊虫 E:新型隐球菌 F:假丝酵母菌属 G:巨细胞病毒 H:革兰阴性杆菌
急性白血病外周血白细胞比正常人增高。
急性白血病外周血白细胞比正常人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