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42岁,因“睾丸无痛性肿大3个月余”来诊。镜下:肿瘤间质可见肉芽肿和淋巴细胞浸润。

形态学上需要与之鉴别的肿瘤有

A:Leydig细胞瘤 B:淋巴瘤 C:Sertoli细胞瘤 D:视网膜胚基瘤 E:粒细胞肉瘤 F:颗粒细胞瘤

食道癌晚期患者,术后1年肿瘤复发,并发生肺门及颈淋巴结转移,经治疗无效死亡。

该肿瘤的中晚期与早期的区别在于 ( )

A:早期癌仅侵及固有层 B:早期癌仅侵及黏膜肌层 C:早期癌局限在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不侵及肌层 D:早期癌可侵及肌层 E:只要没有淋巴结转移者就是早期胃癌

患者男,39岁,因“偶然发现颈右侧淋巴结肿大”来诊。入院后行淋巴结活检。大体检查:1个灰白色有完整包膜的结节,直径为2 cm。切面呈灰白色,灶性区域似有坏死,质地中等,形态学表现如图所示。

根据2008版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分类,该肿瘤属于

A:恶性肿瘤 B:良性肿瘤 C:交界性肿瘤 D:非肿瘤性病变 E:有特征性的亚细胞结构 F:临床上可表现为单系统或多系统病变

CEA是一种重要的非器官特异性肿瘤相关抗原,主要用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如结肠直肠癌,胰腺癌,胆管癌,肝癌,胃癌等的诊断。当肿瘤发生肝转移时,CEA升高尤为明显。

CEA浓度与癌症的组织类型有关,最敏感的肿瘤是

A:腺癌 B:鳞癌 C:低分化癌 D:上皮组织肿瘤 E:间叶组织肿瘤

CEA是一种重要的非器官特异性肿瘤相关抗原,主要用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如结肠直肠癌,胰腺癌,胆管癌,肝癌,胃癌等的诊断。当肿瘤发生肝转移时,CEA升高尤为明显。

CEA是一种广谱肿瘤标志物,虽然不能作为诊断某种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指标,但在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评价等方面,仍有重要临床价值。关于CEA,叙述错误的是

A:放疗和化疗的疗效不一定与肿瘤体积成正比,只要CEA浓度能随治疗而下降,则说明有效;若经治疗其浓度不变,甚至上升,则需更换治疗方案 B:经手术或其他方法治疗的患者,通常在术后第6周1次;术后3年内,每月1次;3~5年每3个月1次;5~7年每6个月1次;7年后1年1次,进行CEA检测以监测其复发和转移 C:妊娠期CEA也可升高 D:正常血清或血浆中也可能存在交叉反应性抗原对CEA检测结果造成干扰 E:CEA是一种存在于胎儿消化道上皮细胞内的含硫酸性糖蛋白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现具有应用价值的指标有尿核基质蛋白22(NMP22),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B/FDP)及膀胱肿瘤抗原(BTA)等。

TPA是一种非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常与其他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多发性肿瘤。特别对膀胱转移癌的诊断敏感性高。动态观察TPA水平变化,可以检测肿瘤复发及疗效。若治疗过程中TPA持续升高,则提示

A:预后不良 B:肿瘤复发 C:肿瘤转移 D:肿瘤治疗有效 E:疗效不佳

病历摘要:男性,35岁,主因体检发现前纵隔肿物一周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双锁骨上淋巴结不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啰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胸片示前上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中位于前三位的是:

A:淋巴瘤 B:神经源性肿瘤 C:胸腺瘤 D:胸骨后甲状腺肿 E:畸胎瘤

病历摘要:男性,35岁,主因体检发现前纵隔肿物一周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双锁骨上淋巴结不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啰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胸片示前上纵隔肿瘤。

下列肿瘤中好发于前纵隔者包括:

A:淋巴瘤 B:神经源性肿瘤 C:胸腺瘤 D:胸骨后甲状腺肿 E:畸胎瘤

某女,47岁,诊断颈部淋巴结非霍奇金淋巴瘤8个月,具体类型不详。现今发现双侧卵巢肿物,包膜完整,切面白色;镜下见卵巢结构未完全破坏,肿瘤细胞排列成条索状、岛状、梁状,细胞中等大,一致,核居中,核仁明显。

卵巢淋巴瘤最常见的类型为

A: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B:Burkitt淋巴瘤 C:滤泡性淋巴瘤 D:套细胞淋巴瘤 E:边缘带淋巴瘤

某男性患者,39岁,因“偶然发现颈右侧淋巴结肿大”来诊。入院后行淋巴结活检。大体检查:1个灰白色有完整包膜的结节,直径为2 cm。切面呈灰白色,灶性区域似有坏死,质地中等,形态学表现如图所示。

根据2008版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分类,该肿瘤属于

A:恶性肿瘤 B:良性肿瘤 C:交界性肿瘤 D:非肿瘤性病变 E:有特征性的亚细胞结构 F:临床上可表现为单系统或多系统病变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