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65岁。常规体检发现脾左肋下5cm,化验:Hbl35g,/L,WBC 117x109/L,分类中幼粒5%,晚幼粒12%,杆状核22%,分叶中性粒34%,嗜酸粒8%,嗜碱粒5%,淋巴细胞14%,Plt 560x109/L,NAP(一)

进一步应采取的检查是

A:骨髓干细胞培养 B:染色体核型 C:食管造影 D:同位素扫描 E:骨髓活检

 患者女,35岁。患者自述4个月前发现耳后一肿物,开始约花生大小,现略增大,无不适。大体检查:灰红肿块,3.0 cmx2.3 cmx2.0 cm,其切面灰红,质地中等,境界较清。低倍镜检:可见增生的血管,伴明显淋巴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

此时最佳诊断为(提示 中倍及高倍镜检:嗜酸粒细胞增生明显,沿着增生的小血管发展,并可见嗜酸性脓肿及嗜酸性淋巴滤泡形成,血管内皮增生不明显而且没有上皮样改变。)

A:淋巴瘤样肉芽肿 B:Kimura disease C:非特异性嗜酸细胞性炎症 D:上皮样血管瘤 E:寄生虫感染性肉芽肿 F:血管免疫母T细胞性淋巴瘤

 患者女,57岁。患糖尿病10年,高热1周前来就诊。实验室检查:Hb 106 g/L,PLT 412x10/L,WBC 38x10/L,中性中幼粒细胞0.10,中性晚幼粒细胞0.15,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34,嗜酸粒细胞0.01,嗜碱粒细胞0.01,淋巴细胞0.20,单核细胞0.04,成熟中性粒细胞可见中毒颗粒和空泡。

该患者若是类白血病反应,其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要点是

A:有原发疾病 B: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积分显著增高 C:嗜酸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D:无Auer小体 E:无Ph染色体 F:骨髓铁染色正常 G:硝基四氮唑蓝试验呈阳性反应 H:维生素B12水平常升高

 患者男,47岁,乏力,低热,脾肋下1cm。血常规化验结果:RBC 3.7x10/L, Hb100 g/L, WBC 130x10/L, PLT 100x10/L。外周血分类:中性粒细胞0.90,以中性中幼,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居多,嗜酸粒细胞0.03,嗜碱粒细胞0.05,淋巴细胞0.02。

通过进一步检查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该疾病可表现为

A:低热,乏力,多汗,体重减轻等症状 B:病程中可发生骨髓纤维化 C:NAP阳性率及积分明显降低 D:治疗无效者进行性白细胞计数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 E:加速期脾进行性肿大 F:急变期有髓外浸润

患者,男性,53岁,常规体检时发现脾肋下6cm,化验WBC 130x10/L,分类中幼粒15%,晚幼粒20%,杆状核20%,分叶中性粒20%,嗜酸8%,嗜碱3%,淋巴细胞14%,PLT 380x10/L, NAP(-)。

根治该病的标准治疗是

A:干扰素 B: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 C:自身干细胞移植 D:羟基脲+别嘌醇 E:脾切除

某男,85岁,体检发现巨脾,WBC150×10/L,以中晚幼粒及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为主。

近2周出现骨关节疼痛。骨髓像以某类原始细胞增多占15%过氧化酶(+),非特异性酯酶(-),其治疗应为

A:α干扰素 B:羟基脲治疗 C:VDP方案化疗 D:6-巯基嘌呤 E:HA方案化疗

某男,85岁,体检发现巨脾,WBC150×10/L,以中晚幼粒及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为主。

近2周出现骨关节疼痛。骨髓象以某类原始细胞增多占15%,过氧化酶(+),非特异性酯酶(-),其治疗应为

A:α干扰素 B:羟基脲治疗 C:VDP方案化疗 D:6-巯基嘌呤 E:HA方案化疗

某男性患者,54岁,常规体检时发现脾肋下6cm,化验WBC 130×10/L,分类中幼粒15%,晚幼粒20%,杆状核20%,分叶中性粒20%,嗜酸8%,嗜碱3%,淋巴细胞14%,PLT 380×10/L, NAP(-)。

根治该病的标准治疗是

A:干扰素 B: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 C:自身干细胞移植 D:羟基脲+别嘌醇 E:脾切除

某男性患者,49岁,因阵发性高血压、尿VMT(尿3-甲氧基-4-羟苦杏仁酸)升高、CT示有肾上腺占位而诊断为嗜铬细胞瘤准备行肾上腺肿瘤切除术。

嗜铬细胞瘤患者在麻醉处理中,哪些是不恰当的

A:术前用α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做术前准备 B:麻醉力求平稳 C:术中当血压升高超过原水平的1/3或收缩压升高达200mmHg时,应立即采取降压措施 D:血压必须控制在正常水平 E:积极补充血容量 F:对嗜铬细胞瘤手术的患者应"循规蹈矩"地去遵守"量出而入"的原则,避免体液过量的负面效应,如肺水肿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